基于稀疏约束的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稀疏约束的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勘探成本 稀疏约束 分段采样 高效采集 数据重建
【摘要】:随着地震勘探目标复杂化和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两宽一高"等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地震数据采集的时间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开展了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的改进和探索研究.根据波动方程解的一般表示式,从波场传播的角度给出了地震数据具有稀疏性的数学物理依据及寻找适应地震数据稀疏变换的一般方案;在稀疏性先验信息的指导下,发展了具有"蓝色噪声"频谱特征的改进的分段采样方法,并基于最优化理论提出了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地震数据的稀疏性理论、稀疏约束下的高效采集方法以及地震数据的重建方法构成了相对完善的地震数据高效采集理论.把该理论用于指导地震数据采集,即利用稀疏约束的随机采样方法改变常规规则密集测网中炮点和检波点(或二者之一)的分布,设计了三种随机且均匀的高效采集测网,提出了利用相应测网获取的地震数据重建为常规规则密集测网地震数据的针对性方案,并使用重建精度、高效采集数据的直接成像和重建后再成像的结果对比证明了上述重建方案的有效性.基于Marmousi模型的高效采集试验检验了本文构建的基于稀疏约束的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理论框架在提高当前地震数据采集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上的优势以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4001,4150607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417305) 中国大洋专项(DY125-11-01,DY125-11-0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G1608)资助
【分类号】:P631.4
【正文快照】: 1 引言地震数据采集是整个地震勘探流程的基础,采集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整个地震勘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地震数据采集是基于信号处理学科中的Fourier变换和Nyquist采样定理的(Marks,1991;Oppenheim et al.,1989).然而,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获取、存储、融合、处理及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歌;杨聚福;;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02期
2 牟其铎;;地震数据管理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10期
3 蒋春花,冯录刚,孙彦雪,李永庆;地震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的回顾及其系统研制的策略[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年01期
4 周克昌,代光辉,岳鑫雨;网络分布式地震数据库万维网站的地震数据服务[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0年06期
5 宋天齐;;地震数据质疑[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2期
6 钟勇;;提取地震数据最大李指数的快速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7期
7 陈浩歌;杨聚福;;地震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02期
8 苏欣;杜鑫;;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程读取地震数据的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苏欣;杜鑫;;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程快速读取地震数据的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唐刚;马坚伟;杨慧珠;;基于学习型超完备字典的地震数据去噪(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思远;路交通;;压缩感知理论重构地震数据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彦春;段云卿;;地震数据聚类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石瑛;王峗;芦俊;尹军杰;邢玺;;煤系地层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解释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亚红;王德利;刘伟明;;基于聚焦变换的地震数据去噪和插值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张学工;;面向解释的地震数据横向处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薛春玲;;地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振;张军华;徐辉;于海铖;;基于曲波变换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鹏;王彦飞;杨明名;杨长春;B.B.Sholpanbaev;Zh.O.Oralbekova;;地震数据的稀疏高斯束分解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高建军;陈小宏;李景叶;;不规则地震数据的抗假频重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马坚伟;唐刚;汤文;;基本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不完备地震数据恢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宏;东方公司地震数据系统榜上有名[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王胜;地震数据高频恢复的新方法[N];中国矿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汉闯;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马灵;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彭土有;基于QT-GPU的地震数据特殊处理解释一体化平台关键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沛勇;基于波动理论的复杂地质构造地震数据成像[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红;地震数据频谱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钟明睿;倾斜电缆地震处理技术在南海某工区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3 彭波;非标准原始地震数据转储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秦飞龙;二维盲小波算法及其在金属地震数据降噪处理中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任敏;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郑文静;时移地震数据互均化处理并行算法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7 向徐;地震数据成像中的正则化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刘婧玉;基于稀疏分解的地震数据压缩编码[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添才;海上时移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斌;地震数据边缘奇异性检测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31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3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