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 BP湖相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02 10:17

  本文关键词: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 BP湖相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晚更新世 粘土矿物 冷干-暖湿气候 孔雀河 新疆东部 湖相沉积物


【摘要】:对新疆孔雀河北岸LX02剖面湖相沉积物开展光释光和粘土矿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根据样品中的粘土矿物成分及质量分数对本区古气候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该剖面湖相沉积自72 ka BP延续到51 ka BP.这期间,研究区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占绝对优势(56%~64%,平均为61%),其它粘土矿物有绿泥石(18%~26%,平均为22%)、高岭石(7%~12%,平均为8%)和伊/蒙混层(5%~15%,平均为9%),这与塔里木盆地粘土矿物组成颇为一致.具体来说,72.4—66.8 ka BP,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之和较高,同时绿泥石含量较高,对于高岭石而言,除了一个样品外,其它样品的平均值较低,伊/蒙混层含量较低,指示该时段为冷干气候环境;66.8—56.1 ka BP,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之和最低,同时绿泥石含量亦最低,高岭石、伊/蒙混层含量较高,指示该时段为暖湿气候环境;56.1—51.0 ka BP,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之和增大,同时绿泥石含量亦增大,高岭石、伊/蒙混层含量较低,指示该时段为较冷干气候环境.这与孢粉植物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及其主成分F1和粒度、色度及碳酸盐主成分F1'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一致,亦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介形类丰度特征研究、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北京平原区有机碳同位素研究等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东部晚更新世气候仍以暖湿-冷干气候变化模式为主.
【作者单位】: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分类号】:P57;P532
【正文快照】: 伴随晚新生代印度板块持续推挤亚洲板块和全球显著降温,我国内陆新疆地区因山地强烈隆升和丰富的沉积记录受到广大地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1-4].在构造尺度上,新疆地区的古环境重建通常通过磁性地层定年建立年代地层框架[5-8].全新世以来新疆地区的环境研究工作多集中于考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记录——磨拉石建造及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J];第四纪研究;2001年06期

2 阎顺,李树峰,孔昭宸,杨振京,倪健;乌鲁木齐东道海子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3 洪汉烈;;黏土矿物古气候意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4 ;Variation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o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根耀,马力;“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1期

2 曹凯;王国灿;刘超;孟艳宁;;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王粉丽;洪汉烈;殷科;徐耀明;张克信;张楗钰;;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洪汉烈;杜登文;李荣彪;Jock G.Churchman;殷科;王朝文;;安徽宣城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过渡相及其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廖林;陈汉林;程晓敢;林秀斌;赵学钦;姚琪;周玉彬;白琰;;帕米尔东北缘新生代隆升活动:来自奥依塔格剖面砾石统计的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倪志云;杨桂芳;黄俊华;张晓瑾;程捷;尹功明;;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球学报;2011年02期

7 张芸,孔昭宸,阎顺,杨振京,倪健;新疆地区的"中世纪温暖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厂湖古环境的再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8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郑振华;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9 陈杰;K. H. Wyrwoll;卢演俦;B. Krapez;万景林;刘进峰;;祁连山北缘玉门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褶皱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10 安芷生;张培震;王二七;王苏民;强小科;李力;宋友桂;常宏;刘晓东;周卫健;刘卫国;曹军骥;李小强;沈吉;刘禹;艾莉;;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Late Cenozoic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 bordering the West Kunlun range in Pulu area:Constraints on timing of uplift of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2 吴根耀;朱德丰;梁江平;杨建国;赵岩;;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家伟;西昆仑构造地貌与阿什库勒地区活动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陈立春;北天山乌鲁木齐转换区构造系晚第四纪活动性[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3 王萍;甘肃疏勒河冲积扇发育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兼论阿尔金断裂东端新构造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4 张广良;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5 司家亮;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扩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郭威;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孟庆泉;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精细磁性地层学与沉积对构造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8年

8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9 钱俊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昝金波;西昆仑山黄土与亚洲内陆干旱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艳玲;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初步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振卿;殷墟地区土壤剖面磁化率、孢粉分析及其环境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桑艳礼;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及统计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4 王学丽;安阳地区不同植被单元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在古植被恢复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晓;陇西黄土高原和新疆伊犁盆地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3年

6 白友良;罗布泊西北缘72.4~51.0kaB.P.气候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3年

7 倪志云;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顺,孔昭宸,杨振京;新疆吉木萨尔县四厂湖剖面孢粉分析及其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4期

2 朱照宇,郑洪汉,张国梅,江伟华,朱林,卢庆新,孙玉文;华南热带红土期及风化矿物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1年01期

3 卢演俦,丁国瑜;与亚洲古季风有关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J];第四纪研究;1998年03期

4 彭淑贞;郭正堂;;风成三趾马红土与第四纪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异同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7年02期

5 陈华慧,林秀伦,关康年,徐建明;新疆天山地区早更新世沉积及其下限[J];第四纪研究;1994年01期

6 万天丰;中国第四纪的构造事件与应力场[J];第四纪研究;1994年01期

7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祁连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J];第四纪研究;1996年03期

8 陈杰,尹金辉,曲国胜,张克旗;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域组的底界、时代、成因与变形过程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S1期

9 王朝文;洪汉烈;向树元;张克信;肖依;;东昆仑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5期

10 周鼎武,董云鹏,华洪,刘颖宇;“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在地层对比中的意义——以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为例[J];地质论评;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儒;温世达;马乐群;;我国某些粘土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2 薜金声;王德文;;关于海洋底质粘土矿物学研究方向的问题[J];海洋科技资料;1978年01期

3 William D.Johns ,任大伟;1980年粘土矿物概况[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6期

4 何良彪;黄河三角洲近岸区粘土矿物的分布图式[J];科学通报;1983年09期

5 曾昭祥;从沉积物(岩)中提取粘土矿物的简易方法[J];矿物岩石;1983年03期

6 蔡秀成;粘土矿物的电子自旋共振[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4期

7 方邺森;粘土矿物的分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8 张汝藩,李康,孙松茂;扫描电镜在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学;1986年04期

9 赵蕙敏;某些粘土矿物在电镜中脱失晶格水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1987年10期

10 C.D.Curtis ,刘羽;分析透射电镜在成岩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乐;王宗良;;《中国粘土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1978)[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张倩;杨琛;党志;;泰乐菌素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周慧堂;;粘土矿物加工的细度以及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A];2012首届饲料脱霉技术研讨会暨霉菌毒素吸附剂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葛传芝;闵际坤;;滇池科1井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5 曲永新;张永双;冯玉勇;张加桂;;中国膨胀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定量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刘显东;陆现彩;王汝成;周会群;;基于量子力学模拟的粘土矿物结构及表面反应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林江;谢襄漓;;粘土矿物材料在阻燃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郑启明;刘钦甫;申琦;;黑龙江侏罗纪含煤地层粘土矿物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学杰;汪品先;徐彩珍;徐元爱;;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与物源分析[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袁鹏;刘红梅;刘冬;吴大清;;油气形成过程中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几点思考[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叶青 实习生 龙小雄;视土为金的研究者[N];广东科技报;2010年

2 孝文;火星存在粘土矿物迹象[N];中国矿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文;长江中下游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的风化淋滤与过渡相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赵健;软岩粘土矿物的掺杂机制及其吸附特性[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苏凯;改性粘土矿物去除硝酸根离子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孙庆峰;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岩芯粘土矿物与末次冰消期以来环境变化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5 刘邓;不同厌氧微生物功能群对粘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作用及其矿物转变[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王风华;王庄—宁海地区砂岩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孙慧敏;粘土矿物胶体对铅的环境行为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丹;异化铁还原菌与有机粘土矿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宋华萍;赤红壤区粘土矿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固存与转化机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席雅娟;钱塘江主要支流及干流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兴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的变化及作用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张勋江;聚丙烯酰胺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李彩虹;内蒙古东北地区上古生界粘土矿物组合的成因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7 于漫;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靳宁;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海域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徐敏;粘土矿物与有机质的复合及其稳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管章志;长江下游流域环境变化的粘土矿物表征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4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44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a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