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上新世柚木化石及其虫食迹研究
本文关键词:滇西上新世柚木化石及其虫食迹研究
【摘要】:中国云南省西部的腾冲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它的植被类型属于季节性干湿交替常绿阔叶林带,该地区的植被种类十分丰富。同时研究区新近系比较发育,其中在上新统芒棒组上段的硅藻土页岩中采集到柚木属(Tectona)叶片压型化石,在与该属的三个现生种—柚木(Tectona grandis)、汉密尔顿柚木(Tectona hamiltoniana)和菲律宾柚木(Tectona philippinensis)现生种宏观特征和柚木(Tectona grandis)表皮微细构造详细比较的基础上,经过室内鉴定分析将当前化石命名为一新种—云南柚木(Tectona yunnanensis sp.nov.),并在叶片的部分区域发现了虫食的情况。当前化石标本的主要特性表现为叶片为大型叶,呈倒卵形,全缘,主脉较粗,叶脉呈现羽状脉,5条二级脉清晰可见,化石标本的角质层较薄,气孔器属于下生型,表皮长有毛基,叶片的近轴面的表皮细胞为不太规整的多边形,靠近叶片的远轴面的表皮细胞形状是没有规律的,气孔器的形状属于长椭圆形,副卫细胞为两个,且它的边缘出现了较明显的加厚现象。在扫描电镜和EDS能谱仪下对化石和现生标本的虫食迹做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化石叶片的虫食迹具残留叶脉无叶肉特征,这与现生柚木(Tectona grandis)叶片中受柚木野螟或者柚木螟蛾伤害所致的特征类似。这也间接证明在上新世时期柚木野螟或者柚木螟蛾可能已经在腾冲地区生存。为研究云南西部地区该时期动植物的协同演化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该属化石新种的首次发现将柚木属可靠的化石历史延伸到了上新世,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对于该属演化历史的重要性,补充了柚木属(Tectona)不仅起源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囊括了属于南亚的中国。另外,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柚木属叶片化石也证明了我国滇西地区上新世有其化石记录存在,我国也可能为柚木的原产国。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有`F;;汉水上游哺乳类化石的新线索[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年03期
2 周明摦;;哺乳类化石与更新世气候[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04期
3 梁俊刚;;台湾有一条化石溪[J];化石;1983年02期
4 毕先梅;丝孢菌类化石[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4期
5 李家英;一个新化石种的发现及其意义[J];植物研究;1988年04期
6 余心起;皖南休宁地区恐龙脚印等化石的产出特征[J];安徽地质;1999年02期
7 李心清,万国江,周会;腕足化石壳体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问题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8 方晓思,卢立伍,蒋严根,杨良锋;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J];地质通报;2003年07期
9 杨光;高燕;姚云志;任东;;木虱次目化石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露茜;史桂凤;任东;;双翅目褶蚊次目化石研究现状[J];动物分类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通;;山东昌乐县五图组的非海栖腹足类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二辑)[C];1985年
2 闫德飞;解三平;吴靖宇;李小强;孙柏年;;甘肃渐新统杨柳科化石及对古气候的响应[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庞其清;;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质意义[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4 李云通;;滇西丽江盆地蛇山组的螺蛳及川蜷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二辑)[C];1988年
5 李云通;;西宁—民和盆地晚自垩世和晚古新世淡水腹足类化石的发现[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一辑)[C];1988年
6 朱红卫;曾光艳;崔炜霞;牛桂丽;;南襄盆地邓州凹陷晚白垩世的轮藻化石[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力;冷琴;;水杉化石叶角质层的新制备方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德牛;高家祥;高福清;;山东半岛黄土地层中蜗牛化石组合及其意义[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9 李云通;;内蒙古化德县二登图晚第三纪的扁卷螺超科(Planorbidae)和蛹螺科(Pupillacea)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五辑)[C];1986年
10 李春香;马俊业;杨群;;三叠里白Hicriopteris triassica(化石种)的系统位置:来自分子系统学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N];辽宁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涛;中国的真马化石及其生活环境[D];西北工业大学;1997年
2 王莹;中国中生代晚期古蝉科昆虫化石研究(同翅目:蝉亚目)[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姿;滇西上新世柚木化石及其虫食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顾俊杰;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分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连梅;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研究(直翅目:哈格鸣螽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宏;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统昆虫化石研究与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永项;陕西洛南张坪田鼠类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王磊;云南临沧中新世单翅类翅果化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贾高文;云南临沧晚中新世豆科(黄檀属、金合欢属和槐属)化石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孟祥明;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研究(直翅目:哈格鸣螽总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郝剑英;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双翅目长角亚目昆虫化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董曼;内蒙古霍林河煤田早白垩世银杏叶部化石新材料[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1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6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