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拉萨地块许如错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本文关键词:西藏中拉萨地块许如错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更多相关文章: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许如错岩体 中部拉萨地块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拉萨地块,大面积地出露中生代岩浆岩,它们较好地记录了与高原构造演化与深部过程有关的的一系列重要信息,一直以来作为研究陆陆碰撞和造山运动的最佳的天然实验室而被广泛关注。近年来,对拉萨地块白垩纪岩浆作用已经有较好的研究,而关于侏罗纪岩浆活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于侏罗纪岩浆活动的性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采自中部拉萨地块许如错岩体的花岗质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全岩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通过分析岩浆形成的源区性质、岩石的成因过程等,试图揭示该区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对拉萨地块中生代与班公湖-怒江洋有关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更多证据。本文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寄主花岗质岩年龄为155.1±0.7Ma,闪长质包体为155.7±0.7Ma,指示二者同期侵位。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图上,寄主花岗质岩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并且具负δEu异常;闪长质包体的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图型式与寄主花岗质岩相似。寄主花岗质岩属未分异的I型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锆石εHf(t)值为-16.6~-6.6,地壳模式年龄(TDM C)为1.6Ga~2.3Ga,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闪长质包体为偏铝质钙碱性系列,锆石εHf(t)值-8.9~-3.8,地壳模式年龄(TDM C)为1.5Ga~1.8Ga,可能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对已报道的中部及北部拉萨地块其他地区产出的中-晚侏罗世岩浆岩也作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岩石类型从偏铝质到过铝质均有出现,大部分A/CNK1.1,为I型花岗岩;小部分A/CNK1.1,为S型花岗岩;(2)北部拉萨地块产出的岩性较多样,有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及花岗岩,部分εHf(t)0,而中部拉萨地块主要为酸性岩(Si O2含量62%~78%),εHf(t)0,中北部的εHf(t)变化范围大,表明可能有幔源岩浆的加入;(3)中部拉萨地块εHf(t)值表现出随年龄由老到新(从180Ma到130Ma)逐渐增长的趋势,而北部拉萨地块岩石的年龄记录出现在中部拉萨地块年龄记录范围的两端(135Ma~125Ma和180Ma~160Ma),在140Ma~160Ma范围内缺失,即在本文所研究的时间段内(从180Ma到130Ma),早于中部拉萨地块岩浆活动以及在中部拉萨地块岩浆活动的晚期出现。在135Ma~125Ma和180Ma~160Ma区间内,εHf(t)值大致表现出随年龄由老到新而逐渐减少的趋势;(4)中部拉萨地块样品的地壳模式年龄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北部拉萨地块样品的地壳模式年龄除了有中元古代外,还显示出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1000Ma),表明北部拉萨地块既发生了新生地壳的重熔,也包含有古老基底或者是卷入的中部拉萨地块古老基底的重熔或者深熔。应用本文获得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相关成果,本论文认为中部以及北部拉萨地块中侏罗世-早白垩早期岩浆活动更有可能是班公怒江洋南向俯冲至拉萨地块之下的产物,而非新特提斯洋壳的向北俯冲导致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97.3;P58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李大明;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一种揭示盆山耦合过程的年代学方法[J];地震地质;2000年S1期
2 张虎男,,赵红梅,常郁;~(14)C年代学研究的现状与应变对策[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3 钟巍,熊黑钢,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大林成行;策勒达木沟剖面年代学研究及意义[J];干旱区研究;1998年01期
4 韩以贵;蔡晓荻;赵坤玲;王蕊;;构造-热年代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J];地质找矿论丛;2008年02期
5 孙芹;牛鹏飞;;成矿年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6 Julie Brigham-Grette;杜远生;;第四纪地质年代学研究的现行趋势[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1期
7 宋彪,赵敦敏,万渝生;辽宁弓长岭含铁建造年代学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2年04期
8 陈文寄;T.M.Harrison;O.M.Lovera;M.T.Heizler;;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发展与展望(Ⅱ)——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年04期
9 毛伟;李晓峰;;广东大宝山地区成岩年代学研究[J];矿物学报;2013年S2期
10 丁平;沈承德;易维熙;刘克新;丁杏芳;付东坡;;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14)C地层年代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明;谭凯旋;;地质热年代学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小明;谭凯旋;;地质热年代学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3 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赵东宏;彭素霞;;莲花沟岩体年代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郑德文;万景林;张培震;袁道阳;李大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德文;万景林;张培震;袁道阳;李大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6 沈传波;梅廉夫;吴敏;汤济广;;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宪梁;;活断层年代学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赵志中;;青藏高原第四纪冰碛物的年代学及环境变迁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王洪作;吴俊奇;陈培荣;汤江伟;任海涛;;671矿床赋矿围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形态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吴林;杨列坤;师文贝;王非;;~(40)Ar/~(39)Ar热年代学现状与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铸就世界年代学科技平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樊丽萍;南海海底首次发现“大洋红层”[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静娴;Ⅰ、硅酸盐高精度B同位素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Ⅱ、南海海山玄武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2 王清利;天山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3 龚俊峰;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4 张吉衡;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丁聪;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向必伟;北大别造山后伸展过程构造热年代学与变形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杨静;表生含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8 徐先兵;武夷山地区显生宙构造变形与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孙巍;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尹金辉;地质灾害事件的~(14)C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U_辉;赤峰下马架—刘家营子流纹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森;赤峰地区基性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杨赫鸣;皖南逍遥地区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阳;内蒙古塔尔气地区佳疙瘩组地质特征及锆石年代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邓俊峰;攀西地区太和铁矿长英质岩脉年代学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闫晶晶;西藏中拉萨地块许如错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黄明达;新疆帕米尔构造结公格尔山第四纪热年代学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8 师文贝;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变形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孔旭;冀北赤城红旗营子杂岩年代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大鹏;辽南地区黄土年代学与风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0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0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