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出处:《中国地质》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差异隆升 隆升速率
【摘要】: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610111-0006)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基金(BJ14252)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项目(1212011220761) 陕西省教育厅装箱科研计划项目(16JK1599) 西安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4BS04)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Differential uplift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Ordos Basin:Evidence from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DING Chao1,CHEN Gang2,GUO Lan3,ZHANG Wen-long2,SHI Xiao-lin2,XU Xiao-gang2,LIU Teng2(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Xi’an Shiyou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护军;秦岭的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2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3 向芳;李志宏;王成善;朱利东;刘顺;;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9期
4 张绪教;何科昭;;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5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6 王国灿;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2期
7 王成善,丁学林;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8 王国芝,王成善,刘登忠,刘树根;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9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10 柏道远;黄建中;孟德保;马铁球;王先辉;张晓阳;陈必河;;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J];地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霜;唐玉虎;方小敏;宋春晖;高军平;朱强;;青藏高原北部早期隆升与环境效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迟效国;;青藏高原脉动隆升的数值分析[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袁万明;;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蔡雄飞;顾延生;;昆仑山何时开始隆升的一系列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袁道阳;李大明;;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肖序常;李廷栋;陈炳蔚;刘训;潘桂棠;;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其对大陆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7 王宗秀;李涛;柳永清;;北天山新生代板内造山的隆升历史[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刘静;;金沙江水系下切与玉龙-哈巴雪山顶峰的隆升[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海兵;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宗秀;李涛;柳永清;;新生代博格达山链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洁尉;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已隆升接近最高点[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李述武 胡安慰;观测青藏高原块体隆升移动变化[N];湖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昌亮;基于砂箱模拟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护军;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D];西北大学;2004年
3 吴堑虹;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4 王勇;最近1.2Ma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6年
5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7 张世民;忻定盆地第四纪断块活动分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龚明权;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鲁人齐;龙门山中段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黔北—川南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沉降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刘鸣;西藏高原始新世与现今两期应力场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亓亮;西秦岭中新生代的造山作用及隆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刘兵;碎屑矿物年代学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0年
6 黎兵;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沉积记录与地貌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李春辉;藏东南(中甸)区域隆升动力模型:地球化学和热年代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徐华;小兴安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汤双立;雪峰山及邻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广平;广东省中生代典型侵入岩隆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08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0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