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发布时间:2017-12-19 22:30

  本文关键词: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出处:《地质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印度-亚洲碰撞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逆冲断层 走滑断裂 拆离层


【摘要】: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识大陆岩石圈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藏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21001,41430212,41202153,41472198)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818094)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编号201511022,201211093)联合资助的成果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1 序言青藏高原经历了新元古代以来“多洋盆、多俯冲、多碰撞和多造山”长期的动力学作用过程以及(始、古、新)特提斯洋盆开启和消亡的聚散历史,最后构筑了由“阿尔金-祁连-昆仑始特提斯造山系”、“松甘-羌塘-拉萨古特提斯造山系”和“冈底斯-喜马拉雅新特提斯造山系”组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才;翟庆国;董永胜;曾庆高;黄小鹏;;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J];地质通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彦;王剑;付修根;冯兴雷;陈明;何利;;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2期

2 付修根;王剑;陈文彬;冯兴雷;;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地层时代及构造背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莉;牛志军;白云山;姚华舟;段其发;;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J];地层学杂志;2012年01期

4 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王敏沛;;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J];中国地质;2009年05期

5 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李国栋;刘荣丽;戴传固;朱迎堂;;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岩相特征及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赖绍聪;秦江锋;;青藏高原双湖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7 张修政;董永胜;施建荣;王生云;;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的成因及意义[J];地学前缘;2010年01期

8 袁四化;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朱弟成;卓皆文;张万平;;多岛海(洋)及多岛弧盆系造山模式解析造山带演化的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5期

9 李才;;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J];地质论评;2008年01期

10 付修根;王剑;汪正江;陈文西;;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戴紧根;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及邻区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李月;松潘—阿坝及东缘龙门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动力学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陈松永;西藏拉萨地块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厘定[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5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6 宋春彦;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程鑫;青藏高原中部主要构造单元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地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王明;藏北羌塘南部基性超基性岩的成因[D];吉林大学;2013年

9 吴彦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解超明;青藏高原聂荣微陆块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明;藏南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王开;龙门山南段断层相关褶皱磁组构与有限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步小飞;滇西北怒江地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年代学与时空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才;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北界[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2 李才,王天武,杨德明,杨日红;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胡克,李才,,程立人,洪裕荣;西藏羌塘中部冈玛错-双湖蓝片岩带及其构造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 李才,程立人,胡克,洪裕荣;西藏羌塘南部地区的冰海杂砾岩及其成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程立人,李才,胡克;西藏羌塘地区中部混杂堆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6 王成善 ,胡承祖 ,吴瑞忠 ,张懋功;西藏北部查桑-茶布裂谷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邱瑞照,周肃,邓晋福,李金发,肖庆辉,蔡志勇;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8 李才,和钟铧,李惠民;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04年04期

9 梁定益,聂泽同,郭铁鹰,张宜智,许宝文,王为平;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南部的冈瓦纳——特提斯相石炭二叠系[J];地球科学;1983年01期

10 张胜业;魏胜;王家映;张先觉;;西藏羌塘盆地大地电磁测深研究[J];地球科学;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东亚新生代走滑挤压运动的幅度和结果[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2 周玉泉;探索走滑变形开拓找油新区[J];中国地质;1990年07期

3 张永北;龙陵—瑞丽走滑体系中段自相似结构与热液成矿定位[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4 张智慧;刘静;许强;文力;孙杰;邢秀成;胡古月;刘延乐;;逆冲断裂的视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5 张明振;付瑾平;印兴耀;;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6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7 安天下;;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小宽断层走滑位移量恢复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8 张亚敏,刘池洋,王婧韫,谌卫东,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许敏;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J];世界地质;1994年03期

10 张以明,张玉体,李维华,刘秋生,苏道敏,王瑞霞,王萍霞,王翠英;冀中坳陷东部张性右行走滑运动[J];勘探家;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进江;;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走滑体系的活动历史及其地质意义[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胜;李建国;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控制上层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郑大海;;走滑变形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特点[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戚学祥;大型韧性走滑作用与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2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英利;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静;水系位错对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运动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3年

3 任瑞军;郯庐走滑与潍北凹陷发育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王凤林;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09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09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9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