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_小金县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2年
小金县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李娟
【摘要】:研究区小金县属于“5·12”地震重灾区,“5.12”地震共造成小金县2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约8万人。大量房屋倒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多亿元。地震灾害不仅仅表现在生命、财产等已经产生的危害上,还存在更多的潜在的后续危害。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带出现在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上。强震过后,山崩地裂、山体疏松,地质构造复杂,加之余震频繁,地质环境条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强降雨等外力作用下,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因此,,加强震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信息化管理及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文以小金县“5.12”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小金县野外实地排查数据和典型区遥感解译数据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小金县震后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鉴于此,本文主要在这一领域做了有关探讨,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航空遥感影像具有分辨率高、获取速度快的特点,与传统地面调查相比,具有很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对灾害体各要素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利的依据。本文主要对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主要地质灾害进行解译,共解译出典型地质灾害点417处。从解译结果上看,较地质之前增加一倍多,可见,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十分巨大。 (2)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灾害发生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岩组、水文地质、降雨及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其余为主要诱发因素。 (3)依据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水系及降雨等对灾害点发育起控制性作用的因子,并利用GIS对研究区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并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分析,制作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评价结果基本反应了研究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符合区域评价的精度,同时也证明了本文采用的评价体系与指标因子的可靠性。 (5)在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震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为后续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提出了较好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吴柏清;何政伟;刘严松;;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3 周平根;世纪之交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J];中国地质;1998年09期
4 唐川,朱静;基于GIS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5 石菊松,张永双,董诚,吴树仁;基于GIS技术的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6 薛东剑;何政伟;陶舒;张东辉;;“5.12”震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青川、平武县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7 殷坤龙,朱良峰;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应用研究[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8 苗会强;刘会平;范九生;郑芷青;;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4期
9 吴益平,唐辉明,殷坤龙;物元模型在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4期
10 乔建平,蒲晓虹;川滇地震滑坡分布规律探讨[J];地震研究;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雷;基于DEM的东川泥石流地质环境遥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2 娄世飞;于远忠;;某白灰厂滑坡变形机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3 陈广斌;;关键块体在边坡岩体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4 唐勇;覃建雄;肖晓;;汶川地震重灾区历史古迹受损应急评估及保护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5 王羽;肖盛燮;冯五一;张元才;;滑坡灾害链式演化阶段及规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苏立海;李婉;李宁;;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制研究——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7 李传宝;徐彩风;;哀牢山芭蕉树滑坡地质力学模型及诱因分析[J];安徽地质;2009年02期
8 张子端;王建力;何潇;唐亮亮;;陕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9 张伟;陈陵康;;基于MAPGIS水土流失控制因素分析——以民和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10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敬小东;;GIS支持下的九龙县居民地适宜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琰波;戴福初;许冲;涂新斌;闵弘;崔芳鹏;;唐家山滑坡变形运动机制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祁生文;伍法权;;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Sele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sites for seismic disasters in mountainous regions:Lesson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runout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王学良;张路青;周剑;;转折型沟谷对地震崩塌体块石拦截效果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8 王学良;张路青;周剑;田世艳;;地震型砾岩崩塌体运动学特征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9 岳超俊;;开展我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探[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10 赵留升;梁天佑;白雪梅;;三峡库区秭归县综合港口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晨;基于非线性系统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态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孟凡奇;基于GIS的泥石流预测预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海会;临沂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超;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晓初;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郭丽丽;海底隧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及实例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婧;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王雪;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涛;大峪沟—三架岭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曹彦彦;地震诱发斜坡塌滑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陈千;高家梁煤矿巷道加固与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利;冉洪流;祁生文;;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蒋勇军,罗秉良,帅开德,况明生;基于WebGIS的张家界城市地理导游系统的构建[J];测绘科学;2003年04期
3 周兴华,姚艺强,赵吉先;DEM内插方法与精度评定[J];测绘科学;2005年05期
4 廖克;成夕芳;吴健生;陈文惠;;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5 张俊峰;何政伟;汪宙峰;;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天山公路地质稳定性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6 吴柏清;何政伟;刘严松;;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7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1991年04期
8 陈望婷;朱庆;;地形三维可视化中的彩色地貌晕渲图多模式色彩设计[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6期
9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彭珂珊;中国城市化与地质灾害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云霞;昆明市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及成因[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钟延江;昆明市典型滑坡泥石流的遥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3 鲜鹏辉;临潼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俊峰;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宣传片》在京首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4期
2 张倬元;刘汉超;;我国外生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研究战略[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0年01期
3 王三丁;张令明;;湖南省涟源市泥石流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J];岩土工程界;2007年04期
4 孙泽峰;周申立;薛娜;徐波;;邛海流域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6期
5 ;热点追踪[J];新建筑;2010年05期
6 张成勇;;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12期
7 Erik Romijn;曹玉清;;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的一般方法及其在荷兰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8 魏宣利;河北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9年02期
9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5期
10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居恢扬;;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理论——环境因素控制论[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甘肃省崇信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3 杨军伟;杨巧玉;;西峡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4 李艳平;丁圣;孙秀芬;方勇强;;新平六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气象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于松晖;;登封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6 杨进朝;张青锁;许申巧;;河南省偃师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7 赵世发;石明生;王俊;杜军;田玲;程晓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陈列;王东发;潘劲松;张子涵;韦方强;;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武萍;;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对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10 高维英;李明;杜继稳;;陕西黄土高原诱发地质灾害降雨临界值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盛利;[N];科技日报;2010年
2 张涛;[N];广元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人民政府;[N];四川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周飞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6 记者 文彩云;[N];广西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严志亮;[N];金华日报;2005年
8 记者 范宏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9 记者 马家龙 冉玉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何万敏 苏华;[N];凉山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3 陈伟;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军;基于三维影像数据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6 邱海军;区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王涛;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薛凯喜;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晓慧;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月美;什邡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程;陕西省太白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高志勇;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D];西南大学;2010年
7 程庆展;福建省地质灾害类型与评价分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成亮;宜万铁路岩溶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任永贤;陕北煤炭开采重点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欧阳华平;遥感和GIS技术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