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谷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谷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 出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河谷场地 地震动 土层结构 频谱特性 地脉动 地形效应
【摘要】: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强震多发区,许多城市、乡镇以及基础工程设施都建于黄土河谷场地。根据抗震设计规范,黄土梁、峁、斜坡和河谷、沟谷边缘属于抗震危险场地或不利场地,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也多发生在这些场地上。随着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区域地震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论文结合区域震害特点,以黄土谷型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在各种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强地面运动特征的变化,以揭示强震对该类场地上地震地质灾害的触发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谷型场地模型,通过输入不同幅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的地震波,对有、无黄土覆盖的两类起伏河谷地形场地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a.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基岩与覆盖黄土河谷各监测点地震动随输入增大而增大;基岩地震动增大与地形起伏呈正相关;与基岩河谷各监测点相比,黄土覆盖河谷场地的地震动频谱幅值均有所增加,并且频谱主峰向高频移动。b.不同频谱特性地震作用下,河谷场地不同位置处的PGA放大倍数差异明显,各点地震动随输入地震动能量增大而增大。c.不同持续时间地震作用下,同一场地位置的地震频谱形状具有相似的特征,随着地震持时增长,频谱幅值增长明显,能量向场地特征频率附近集中。总之,不同特性地震动作用下,河谷场地不同位置处的幅值谱受场地土层和地形的特征频率控制。(2)黄土谷型试验场地脉动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从谷肩到谷底,谱值随着高程的降低而下降,各点频谱卓越频率随高程降低向高频移动,谷底地脉动频谱主频与浅层地震勘探揭示的地层波阻抗界面一致。试验场地地脉动特征揭示了该谷型场地的振动特性。(3)黄土谷型试验场地同一位置的爆破震动及其动应力响应的观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动应力响应与其地震动幅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试验斜坡中上部位在爆破震动作用下易造成地震波能量汇聚,地震动幅值增大,实际地震中可能最先破坏。根据现场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建立黄土谷型试验场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表明:输入频率和场地的基本频率共同决定场地的地震动分布情况,输入频率是与震源、传播路径、场地条件共同决定,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场地的基本频率受场地的地形、土层结构等因素决定,通过本文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发现,在输入不同地震动大小时,场地的土层特性特征和地形特征有不同的体现。在地震动作用下,坡顶处最先发生张拉破坏,随着地震持续时间增加,坡脚处开始发生剪切破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9;TU4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伯艳,陈厚群,胡晓,朱栗武;合成人造地震动的非线性解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7期
2 范留明,黄润秋;一次冲击地震动的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4 王国新,陶夏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的新两步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谢异同,张同亿,吴敏哲;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6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远场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7 夏友柏,王年桥,鄢常舒;多点地震动时程人工合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9 戴君武,张敏政,郭迅,齐霄斋;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P.G.Somerville;R.W.Graves;刘素英;;强地震动的表征[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齐;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7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志旺;建筑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宇航;近断层区域划分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艾在军;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反应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范晨阳;地震动空间效应下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郭金萍;震源破裂模式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及在云南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吴玉川;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近场小震地震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马林伟;黄土谷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9 王佳鹏;长周期超高层建筑结构最不利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马本亮;用地震监测台网记录估计强地震动衰减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15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1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