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1 20:34

  本文关键词: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出处:《地震地质》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越西M.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大凉山断裂带 视应力


【摘要】: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_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地震的视应力值,并与2001年以来附近区域M_L≥4.0地震的视应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256°/倾角62°/滑动角16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9°/滑动角29°;P轴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轴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矩震级约为MW5.1。根据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展布,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分支断裂——NNW向普雄断裂,与该断裂走向相近的节面Ⅱ为同震破裂面。本次地震为兼具小量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NNW向大凉山断裂带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左旋走滑活动所致。此外,利用波形资料计算获得的越西M5.0地震的视应力值(0.99MPa)高于汶川8.0级地震后其附近区域的地震视应力,反映了震源区当前的背景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发生,越西地震的视应力高值还可能反映了川滇块体整个东边界区域当前的应力水平在逐渐升高,因而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也在升高。
【作者单位】: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4047) 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节税资金投资项目(XDK2015001)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
【正文快照】: 0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2014年10月1日9时23分29秒,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发生M5.0地震,地震震源参数如表1所列,包括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的结果。截止到2014年10月10日,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共记录到32次余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甘孜6.0级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讨论(摘编)[J];四川地震;1983年01期

2 林锦华,游良斌;福州南郊3.5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福建地震;1999年03期

3 史志刚;雷中生;袁道阳;刘兴旺;;1306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4 史志刚;袁道阳;李廷栋;耿树方;雷中生;刘兴旺;何文贵;金卿;;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科技导报;2013年12期

5 王华林;;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刊;1990年03期

6 秦保燕,刘武英;发震构造类型与震型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1期

7 李传友,汪一鹏,张良怀,李志田,李春风;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8 万波;岫岩-海城5.6级地震地震地质背景及其发震构造[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2期

9 钟贻军,任镇寰;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4期

10 雷中生;袁道阳;葛伟鹏;何文贵;刘兴旺;;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镇寰;钟贻军;;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环文林;时振梁;张晓东;;1604年泉州海外7(1/2)级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刘白云;袁道阳;邵延秀;张波;牛延平;;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石伟;张立忱;张永刚;张天雷;刘长生;;2009年黑龙江安达4.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裕明;;关于弥散地震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荣代潞;李亚荣;;玉门5.9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相宁;;谈印尼9级、8.7级与中国8.1级发震构造体系[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时若;;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发震构造的厘定条件及力学机理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魏柏林;;发震构造的一种新型式——转换破裂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孙岩;;江苏溧阳地震的发震构造[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明;发震构造位于映秀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得秀;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2 王健;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冷崴;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判定[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4 刘白云;甘东南地区两次8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与发震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1317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17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