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洞室群区域三维地应力场二次反演分析(英文)
本文关键词:大型地下洞室群区域三维地应力场二次反演分析(英文) 出处:《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初始地应力 逐步回归 支持向量机 差异进化 有限元 黄登地下洞室
【摘要】:目的: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分布繁杂多变,勘测点因数量有限难以反映初始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河谷的发育演化史等因素,提出综合反映工程区复杂地质条件及地层剥蚀过程的地应力场二次反演方法,揭示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创新点:1.基于地应力场反演基本理论,建立逐步回归-差异进化-支持向量机模型(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2.通过SR-DE-SVM算法计算流程,成功模拟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方法:1.通过工程勘测分析,推导出构造运动对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产生的影响(表5和图13);2.基于智能反演方法,构建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公式(10)),得到SR-DE-SVM算法的计算流程(图2);3.通过数值仿真模拟,结合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验证所提出的二次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图10和11)。结论:1.工程区域内初始地应力水平属中等,主要受到岩体自重与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2.SR-DESVM二次反演方法可更加清楚地明确初始地应力形成的主导成因,且更加准确、高效和真实地模拟工程区域三维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3.围岩类别对黄登地下洞室群区域内的初始地应力场影响不大,仅在断层带及III、IV类凝灰岩夹层带切割部位有显著的应力释放效应。
【作者单位】: State
【基金】: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51321065)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51509182) the Tianjin Youth Research Program of Application Foundation and Advanced Technology(No.15JCQNJC08000),China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 The in situ stress field is widely known to be a fundamental factor for not only the analysis,design calculation,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rock engineering projects,but also the study of rock-mass de- formation and failure(Guo et al.,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轶;李科;黄醒春;;基于地应力实测值的断层构造区域地应力场有限元回归反演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2 赵德安;陈志敏;蔡小林;李双洋;;中国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统计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3 张传庆;周辉;冯夏庭;张振华;董绍尧;;局域地应力场获取的插值平衡方法[J];岩土力学;2008年08期
4 李攀峰,张倬元,陶连金;某水电工程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5 牛利敏;;天然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原位测量[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7期
6 麦家煊;双向迭代法测求三维地应力场[J];水力发电学报;1995年04期
7 胡斌,张倬元,陶连金;某深切峡谷区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2期
8 谢润成;周文;邓虎成;王世泽;闫长辉;;现今地应力场特征评价一体化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4期
9 梁瑶;赵刚;杨涛;;考虑侵蚀下切作用的深切河谷岩体地应力场回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郑文卿;地震与地壳厚度变异带之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安;袁海平;李飞;;边坡地应力场反演与重构方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肖本职;;线路工程的地应力场特征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薛玺成;王大年;王伟;;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研究的新进展[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4 李攀峰;张倬元;刘宏;崔长武;;某水电工程坝区地应力场综合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马启超;戚蓝;;岩体地应力场的外延内插印证与布点准则[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梁远文;林红梅;潘文彬;;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2)[C];2004年
7 刘世煌;;数值计算在拉西瓦地应力场综合分析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8 孙叶;王宗杰;沈士贞;田洪清;程伟雪;侯宗仁;杨建华;张景寿;;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4)[C];1983年
9 张加桂;;环渤海地区地应力场及其动力源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10 马启超;王宝林;;岩体地应力场的边界直接积分法[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明星;卫星遥感和GIS支持下矿区地应力场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999年
2 景锋;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卢胜周;琼州海峡地区现今地应力场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2 袁风波;岩体地应力场的一种非线性反演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于秀勇;水电厂区地应力场反演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宁;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发育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郑文海;地应力分布规律的FLAC~(3D)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辛小丽;地应力场特征和山体坡度对大型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1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2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