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室内岩石电磁信号观测系统的组建、测试及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3 12:04

  本文关键词:室内岩石电磁信号观测系统的组建、测试及初步应用 出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应力加载实验 岩石破裂 电磁信号 声发射 观测系统


【摘要】:很多大地震之前都发现了电磁异常现象,研究人员将其作为一种地震前兆信息加以研究,希望其可以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提供有用线索。然而,迄今为止,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成因尚无明确的解释,需通过物理实验、野外观测和数值建模等方式进一步开展研究。在实验室内开展小尺度岩石样品的应力加载实验,研究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EME)信号,可能是理解震前电磁异常现象及其内在机理的有效途径。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尺度岩石样品在加载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十分微弱,通常为几毫伏到几十毫伏,因此实验过程中电磁信号的高精度采集显得尤为关键。然而目前尚无针对岩石加载实验研发的电磁信号观测系统。因此,本论文通过组建一套专门用于检测岩石加载过程中电磁信号的观测系统,实现了微弱电磁信号的准确、稳定采集,并将其初步应用于岩石加载实验,同步检测来自于岩石内部的电磁信号和声发射信号,研究电磁信号的特征以及与声发射(AE)信号的关系。论文主要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组建了一套专门用于检测岩石加载实验中电磁信号的观测系统,并使用人工信号对其进行了测试,确定了系统的参数设置,为开展岩石电磁实验奠定了基础。该系统可进行多通道数据的同步采集,能够在岩石加载变形破裂过程中实现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步采集,为岩石破裂过程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2)所组建的电磁信号观测系统可采集信号频率范围为2.5k-800kHz,信号测量范围为±0.1mV-±10V,每通道最高采样频率为2MHz,最多可实现16个通道的同步数据采集(通道间时间分辨率为10ns);(3)通过电磁信号观测系统采集到了岩石加载过程中产生的EME信号和AE信号;(4)通过对花岗岩样品进行应力加载实验,其中加载速度存在差异(手动控制),结果发现,样品在加载初期就可以检测到少量幅值较低(1mV)的EME信号;随着应力加载,临近花岗岩主破裂发生,EME信号数量显著增多,幅值增大,最大信号超过80mV,其频率主要集中在2.5k-100kHz的范围内,且EME信号波形为单边脉冲信号,类似于电容放电曲线;(5)岩石加载实验中同步采集EME信号和AE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在岩石加载初期就可以检测到EME信号和AE信号,EME信号数量很少,幅值很低(1mV),而AE信号数量很多,幅值远远大于EME信号(5mV),随着临近主破裂的发生,EME信号与AE信号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幅值变大。EME信号波形为单边脉冲信号,AE信号为上下振荡信号。实验结果中存在少量EME信号与AE信号对应出现的现象,并且皆为EME信号早于AE信号出现,大约提前40-60μs;(6)岩石加载实验中声发射探头距离电容式传感器过近(约1cm)时会产生电磁干扰信号,使采集到的EME信号失真,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时需要使声发射探头尽量远离电容式传感器(5cm)。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学谦;;钻井中液压脉冲和电磁信号通道的基本类型[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3年11期

2 唐智明;谭振强;;在荷磁天体引力场中电磁信号的延迟[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3 李敏,郑文兴,徐渝生;地震电磁信号检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4 郑文兴,徐渝生,李敏;地震电磁信号接收方法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5 X.Wu;钢套管对电磁信号的影响[J];石油物探译丛;1994年06期

6 ;美一教授曾在地震前后探测到电磁信号[J];中国科技产业;1996年02期

7 李成武;杨威;王启飞;;利用煤体破裂电磁信号进行局部震源定位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8 徐义贤,王家映;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大地电磁信号谱估计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9 杨永侠;田广平;;低频电磁信号的频率细化技术[J];电子科技;2011年11期

10 周逢道;周继瑜;刘长胜;贾明松;;瞬时频谱分析法在海洋电磁信号分析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玉峰;黄清华;;地震电磁信号传播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钱书清;郝锦绮;邓明德;周建国;高金田;;混凝土样品受压过程的电磁信号[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姜峰;陈小斌;詹艳;赵国泽;杨昊;乔亮;赵凌强;王立凤;;地震与电磁信号的滑动相关分析——以岷县漳县地震为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论文集[C];2014年

4 徐义贤;王家映;;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大地电磁信号谱估计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丁跃军;;电磁扰动映震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C];2010年

6 汤吉;赵国泽;陈小斌;詹艳;肖骑彬;王立凤;蔡军涛;王继军;;我国极低频地震电磁台网建设和数据产品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桥;林玉峰;黄清华;;地震电磁信号传播的物理模拟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永新;Jerry M.Harris;文健;陈晓非;胡恒山;;加州圣安地列斯断层区域同震电磁信号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论文集[C];2014年

9 荣亮亮;林君;朱凯光;;一种基于数字变频思想的电磁信号产生方法[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高永新;陈晓非;胡恒山;;地震电磁信号的动生电磁感应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陈晓晖 杨春国 宗钢;工程院电磁波中继技术实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毛敬雄 本报特约记者 蔡年迟;探访我海军“电磁蓝军大本营”[N];中国国防报;2009年

3 于贵民 王宗安 丁浩;打造一流海上电磁蓝军[N];科技日报;2012年

4 王汝群;直面战场环境的新挑战[N];解放军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钊;手机对儿童的伤害不容忽视[N];科技日报;2008年

6 于贵民 王宗安;“电磁风暴”千里突袭[N];解放军报;2013年

7 刘豪伟 特约记者 曹练刚 驻站记者 张科进;砺剑无形战场[N];战士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世敏;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邢曙光;GTEM室对EUT辐射特性的影响及其新应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夏新升;基于物联网的楼宇电磁检测系统设计[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2 刘贵豪;海洋电磁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良端;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电磁信号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何明文;室内岩石电磁信号观测系统的组建、测试及初步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冯维祺;复杂地形下导航台电磁信号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5年

6 李瑞玲;空间电磁信息建模与空间电磁强度计算[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汪晓;人工源SLF/ELF电磁信号提取及数据处理[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8 陈国强;岩石变形与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邴丕强;基于EMC对充气展开天线形面精度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3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23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