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吐哈盆地中二叠世古气候重建:来自木化石年轮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8-01-02 04:16

  本文关键词:吐哈盆地中二叠世古气候重建:来自木化石年轮的证据 出处:《地球科学》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吐哈盆地 中二叠世 木化石 年轮 气候学


【摘要】:收集木化石年轮数据有助于古气候重建工作.首次通过对吐哈盆地北东缘中二叠统塔尔郎组中发现的木化石的年轮统计分析,还原了吐哈盆地中二叠世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木化石的年轮分析表明:该区中二叠世整体处于季节性明显的北亚热带,气候整体相对温暖,但出现过间歇性相对炎热的气候.木化石较低的晚材率以及部分年轮早材到晚材为过渡突变,反映树木生长时期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季湿热,冬季干冷,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木化石具较高的平均敏感度(MS平均可达0.4),显示树木生长期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环境非常不稳定,每年大气降水量有很大的变化.连续年轮宽度的宽窄不一以及伪年轮的存在,表明当时气候变化频繁,整体较为湿润,但也具有干旱-半干旱的波动.
[Abstract]:The collection of chronological ring data of wood fossils is helpful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eoclimate. The firs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fossils found in the Middle Permian Tala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eastern margin of Turpan-Hami Basin is carried out. The paleoclimate evolution of Middle Permian in Turpan-Hami Basin is re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annual ring of wood fossils shows that the whole Middle Permian period in this area is in the seasonal and obvious northern subtropics and the climate is relatively warm. But there was intermittent relatively hot climate. The low rate of late wood from wood fossils and the transition of some rings from early wood to late wood reflected that the seasonality of trees in growing period was very obvious, the summer was humid and hot, and the winter was dry and cold. As a typical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the average sensitivity of the wood fossils is up to 0.4, indicating that the trees are affected by the monsoon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unstable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The variation of the width of continuous ring and the existence of pseudo ring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is frequent and the whole is humid, but it also has the fluctuation of arid and semi-arid.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测试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地调局工作项目(No.1212011120966)
【分类号】:P532
【正文快照】: 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及良好的勘探前景(袁明生,1998).吐哈盆地的二叠系有很好的烃源岩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二叠统,其次为下二叠统的上部(王昌桂和杨飚,2004).通过野外剖面、井下剖面对比,结合古生物资料及测年数据,刘延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春辉,,蒋宜勤,刘树辉;准噶尔盆地与吐哈盆地侏罗纪沉积边界的探讨[J];岩相古地理;1996年06期

2 李玉琪;张旋;;20世纪90年代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的原因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朱文斌,马瑞士,郭继春,孙岩,郭令智,徐鸣洁,胡德昭;吐哈盆地及邻区早二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发育的耦合关系[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建武;吐哈盆地煤层气开发前景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5期

5 陈煦;牛仁杰;成进湖;;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分析[J];吐哈油气;2003年02期

6 王瑞英;陈宏亮;;吐哈盆地煤岩特征与分布[J];吐哈油气;2003年01期

7 郑圻森,李兵海,江国元;航测资料二次开发在吐哈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效果[J];铀矿地质;2004年02期

8 李文厚,周立发,柳益群,梁世君,龙道江;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J];新疆石油地质;1997年02期

9 张世焕;;吐哈盆地地质研究新认识[J];吐哈油气;1997年01期

10 李延钧,陈义才,黄健全,杨远聪,蔡正旗;吐哈盆地红南—红西地区油气负压系统成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郑玉柱;李建武;董敏涛;;吐哈盆地煤的生气能力探讨[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美勤;谢宏亮;李全胜;张天平;;吐哈盆地西部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攻关[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高中;李占双;权建平;;吐哈盆地西南缘侏罗纪沉积环境及后生渗入型型铀成矿作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石兴春;周海燕;庞雄奇;;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房[;孟仟祥;孙敏卓;杜丽;丁万仁;;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源岩和油中饱和烃的GC/MS分析[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财富;陈秀儒;李志明;何展翔;;吐鲁番坳陷基底结构断裂研究新进展[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法;吐哈盆地多波勘探进展顺利[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增宝;吐哈盆地西北缘深部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刘选;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马广明;吐哈盆地红台2块凝析气田开发动态与增产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金爱民;吐哈盆地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的流体史分析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信祥;吐哈盆地北部中—晚二叠世木化石及其古气候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杨红樱;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晴晴;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系层序划分及烃源岩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赵斐宇;吐哈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厚度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申晨;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吐哈盆地构造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符迪;新疆吐哈盆地南部及南缘二叠系沉积相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亚然;新疆吐哈盆地硝酸盐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房[;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源岩和油的生标特征及其煤成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9 杨晓婕;吐哈盆地大河沿地区石炭系—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乔雨;吐哈盆地褐煤中水对煤吸附性的影响及流体压力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7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7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