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灰泥丘研究综述:基于内蒙古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02 08:25

  本文关键词:灰泥丘研究综述:基于内蒙古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思考 出处:《地层学杂志》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地层 灰泥丘 分类方法 形成机制 灰泥来源 时空分布 控制因素 石炭纪 二叠纪 内蒙古


【摘要】:国外很多学者对灰泥丘的形成机制和时空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我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程度较低。目前灰泥丘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灰泥的无机成因和微生物成因争论、客观分类方法的缺乏以及灰泥丘时空分布的研究精度低等。灰泥丘是以灰泥为主要成分的、正凸起的碳酸盐岩建造,可含有碳酸盐颗粒和平底晶洞构造等,但不具有格架构造。根据灰泥丘的成分分类方法,灰泥丘被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生物碎屑灰泥丘、微生物灰泥丘、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纯灰泥丘。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时空分布具有规律性,表现为石炭纪晚杜内期到早维宪期的Waulsortian丘或似Waulsortian丘、晚维宪期到谢尔普霍夫期的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石炭纪巴什基尔期到二叠纪萨克马尔期的藻灰泥丘。异地来源的灰泥通过无机堆积等物理作用形成正地形;微生物在灰泥丘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灰泥,而且起到重要的粘结巩固作用。
[Abstrac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many foreign scholars on mud mounds are discussed, but the extent of China's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is low.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mud mound, such as plaster of inorganic and microbial causes controversy, lack of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ud mound low. The mud mound is in plaster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carbonate rock is raised to build, can contain carbonate particles and stromatactis, but does not have a lattic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ompon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mud mound, the mud mound is divided into 4 types, respectively, mud mound biodetritus, mud mound microorganisms. Biodetritus microorganism mud mound and pure mud mou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iferous Permian mud mound with regularity, as to the early Late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 Visean Waulsortian mound or like Wauls Ortian hill, late Visean to Serpukhov period bioclastic microbe mud mound and Carboniferous Bashkirian period to the Permian sakmarian algae mud mound. Different source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physical inorganic plaster formation is terrain; microbes not only produces a large number of plaster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ud mound, and plays an important cohesive consolidation rol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272035,41221001,41290260)支持 IGCP591项目“早、中古生代生物事件”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P534.4
【正文快照】: 1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272035,41221001,41290260)支持,也是IGCP591项目“早、中古生代生物事件”的阶段成果。灰泥丘(carbonate mud-mounds)最早作为美国印第安纳州志留纪生物礁底部缺少格架建造生物并含有平底晶洞构造的泥质灰岩岩相被Textoris和Carozzi(19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静江;李伟;张宝民;周慧;袁晓红;单秀琴;张静;邓胜徽;谷志东;樊茹;王拥军;李鑫;;上扬子地区震旦纪沉积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15年06期

2 施立志;王卓卓;张永生;苏奎;邢恩袁;桂宝玲;;陕北盐盆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沉积演化[J];地质学报;2015年11期

3 刘治成;杨巍;王炜;张鹏;;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期微生物丘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启示[J];中国地质;2015年04期

4 沈骋;谭秀成;李凌;施开兰;苏成鹏;连承波;黎虹玮;肖笛;;川北早寒武世碳酸盐岩台缘斜坡沉积特征及变形构造形成机制探讨[J];古地理学报;2015年03期

5 蔡习尧;姜红霞;;塔中I号断裂带顺6井上奥陶统取芯段古生物群落演化及其古生态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3期

6 陈尘;曾伟;金民东;钟雨师;陈武;;川北地区灯影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储集性[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年03期

7 范鹏;何川;;塔中III区良里塔格组沉积演化模式及分布[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4期

8 李凌;谭秀成;曾伟;周涛;杨雨;洪海涛;罗冰;边立曾;;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9 王建坡;马璐;张园园;王冠;李越;;塔里木板块塔中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生物礁类型[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10 屠锡艳;李明;刘永华;李們;张晓光;;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灰泥丘生长发育特征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鹰;姚泾利;李凌;侯云东;肖笛;聂万才;赵东方;谭秀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储集意义[J];沉积学报;2016年05期

2 闫振;刘建波;;灰泥丘研究综述:基于内蒙古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思考[J];地层学杂志;2016年04期

3 张亚冠;杜远生;陈国勇;刘建中;王泽鹏;徐圆圆;谭代卫;李磊;王大福;吴文明;;黔中开阳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富磷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模式[J];古地理学报;2016年04期

4 文龙;杨跃明;游传强;张玺华;彭瀚霖;王文之;罗冰;罗文军;;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16年07期

5 黄擎宇;胡素云;潘文庆;刘伟;池英柳;王坤;石书缘;刘强;;台内微生物丘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6年06期

6 刘新社;熊鹰;文彩霞;李凌;王飞燕;何为;杨清宇;肖笛;谭秀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16年05期

7 王泽鹏;张亚冠;杜远生;陈国勇;刘建中;徐园园;谭代卫;李磊;王大福;吴文明;;黔中开阳磷矿沉积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J];古地理学报;2016年03期

8 刘树根;宋金民;罗平;QING Hairuo;林彤;孙玮;李智武;王浩;彭瀚霖;余永强;龙翼;万元博;;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9 王文之;杨跃明;文龙;罗冰;罗文军;夏茂龙;孙赛男;;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研究——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灯影组为例[J];中国地质;2016年01期

10 杨跃明;文龙;罗冰;王文之;山述娇;;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古地理学报;2015年01期

2 李忠权;刘记;李应;杭文艳;洪海涛;应丹琳;陈骁;刘冉;段新国;彭戟;;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特征及形成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1期

3 张永生;邢恩袁;郑绵平;苏奎;樊馥;龚文强;袁鹤然;刘建华;;陕北奥陶纪盐盆厚层钾石盐高矿化段的发现及其找钾启示[J];地球学报;2014年06期

4 金民东;曾伟;谭秀成;李凌;李宗银;罗冰;张静蕾;刘吉伟;;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6期

5 李皎;何登发;;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4年04期

6 黄正良;刘燕;武春英;王前平;任军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中组合中下段成藏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14年03期

7 胡彬;孔凡晶;张永生;郑绵平;陈靖;;陕北盐盆马家沟组五段六亚段沉积期的古气候信息——来自石盐包裹体的证据[J];沉积学报;2014年03期

8 杜金虎;邹才能;徐春春;何海清;沈平;杨跃明;李亚林;魏国齐;汪泽成;杨雨;;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9 邹才能;杜金虎;徐春春;汪泽成;张宝民;魏国齐;王铜山;姚根顺;邓胜徽;刘静江;周慧;徐安娜;杨智;姜华;谷志东;;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10 杨巍;张廷山;刘治成;黄浩;闵华军;杨扬;;地幔柱构造的沉积及环境响应——以峨眉地幔柱为例[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鸿基;岩石地层若干概念简介[J];江苏地质;2000年01期

2 廖瑞君,衷存堤,肖晓林;江西陆相红盆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J];江西地质;2001年03期

3 赵永忠,徐学思;江苏境内华北与扬子岩石地层区界线划分[J];地层学杂志;2004年04期

4 李勇,曾允孚;陆相岩石地层结构及其构成单元[J];中国区域地质;1994年03期

5 姚冬生;《四川省岩石地层》概要[J];四川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6 白瑾;前寒武纪变质变形区有序岩石地层工作的核心——正确恢复地层层序[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7 陈荣度;孙敬书;李典致;李显东;;岩石地层地质图制图有关问题讨论[J];辽宁地质;1987年04期

8 潘良云,,张芳荣;赣州盆地西部岩石地层划分、沉积相及盆地发展演化[J];江西地质;1996年01期

9 曹长群;郑全锋;;浙江煤山D剖面二叠系长兴组高精度岩石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杜远生,陈林洲;沉积地层的结构分析──兼论1:5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岩石地层研究的基本内容[J];岩相古地理;199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亨财 连小强;福建省陆域1:25万地调全面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守皓;邯郸市第四纪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武峥;昆明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龙舟;唐山市区第四纪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368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8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