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本文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出处:《岩石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郯庐断裂带
【摘要】: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Abstract]: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late Mesozoic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recor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ailure process. A series of NNE trending shortening structures appear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dicat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Isenazaki pl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there was no activity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local extension, magmatic activity and regional uplif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due to the weak extensional background behind the arc, and the strong left-row translation activity occurred agai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Yanshanian movement, Tan-Lu fault zone, Tan-Lu fault zon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 series of near-north-south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appeared, which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Okhotsk Ocean and the high speed subduction of the Isenazaki plate, followed by the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In the background of back-arc extensio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occurred peak failure, and the Tan-Lu fault zone showed strong extensional activity. The regional compression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ended the peak failur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is period of compression occur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cific plate replacing the Isenazaki plate as the major plate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86、91414301、41072162)资助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巨型断裂带。该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的湖北武穴,经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渤海,过沈阳后分为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朗荪,高维明,郑传贝;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2 张恒谦;;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J];湖南地质;1988年03期
3 徐嘉炜;马国锋;;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J];地质论评;1992年04期
4 汤加富,侯明金,高天山;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J];安徽地质;1995年03期
5 万天丰,朱鸿,赵磊,林建平,程捷,,陈进;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J];现代地质;1996年02期
6 欧林果,朱光,宋传中;郯庐断裂带庐江-桐城段的左行平移事件[J];安徽地质;1998年04期
7 方仲景;;巨大的郯庐断裂带[J];地球;1982年01期
8 刘德良,陶士振,张朝明;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J];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9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王道轩,朱光;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华;方明骏;傅容珊;;郯庐断裂带的分形与分维[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段超;李元;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朱光;牛漫兰;谢成龙;胡召齐;;中国东部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来自郯庐断裂带演化的启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秦光喜;张良筹;严开健;梁继涛;;郯庐断裂带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5 谢瑞征;朱永正;丁政;李灼华;;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近地段新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秦元喜;张良筹;严开健;;赣榆-太湖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及其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85年
7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齐文凯;严晓红;周生义;;对郯庐断裂带成生与总体特征的新认识[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前陆变形与沉积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钟锴;徐鸣洁;王良书;张鹏;胡旭芝;;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特征[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汪杰;将郯庐断裂带列为全国第21个重点成矿带[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实习生 叶松亭 本报记者 王星;惊慌大可不必 预防必不可少[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刘国生;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许世红;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断裂-沉积响应及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1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7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