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盆地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恩施盆地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出处:《工程地质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恩施盆地红层分布范围广,存在大量的斜坡或人工高陡边坡。由于红层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边坡产生变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城市市政工程和道路工程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恩施盆地红层边坡的野外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现场试验(压水和渗水试验)、样品采集和室内岩体特性参数测试等工作,基本查清了红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水理特性和边坡变形特点。恩施盆地红层可分为"硬砂岩"和"软砂岩",前者由胶结较好的粉砂岩和砂岩组成,强度较高,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后者由胶结较差的砂岩构成,强度低,透水较强,为含水层。边坡变形破坏规模较小,但点多、危害较大。本文从运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研究,依据斜坡岩土体运动方式,红层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顺层岩质滑坡、坠落式崩塌、倾倒式崩塌3种;按变形破坏影响因素,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软硬互层红砂岩差异风化、顺层结构面和切层结构面不利组合、人工开挖扰动3种,并分析了各类变形破坏模式的特点和变形破坏过程,对恩施盆地及同类型地区的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lopes or artificial high and steep slopes in Enshi basin.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ed bed rock ma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geological action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Slop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resulting in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urb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and roa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and constraint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red bed slope in Enshi Basin. Drilling, field test (water pressure and seepage test), sample collection and indoor rock mas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test, basically check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 bed. The red beds of Enshi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hard sandstone" and "soft sandstone", the former is composed of siltstone and sandstone with better cementation, with high strength and poor permeability. The latter is composed of sandstone with poor cementation, low strength, strong permeability and aquifer. The scale of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lope is small, but there are many points. In this paper,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 of slope is studied from two aspects of movement mo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movement mode of slope rock and soil mass,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ed bed slope is divided into: bedding rock landslide. Fall type collapse, toppling type collapse 3 kind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the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red sandstone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unfavorable combination of bedding structure plane and cut layer structure plane, artificial excavation disturb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and the proces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re analyzed, which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d bed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Enshi basin and the same type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地区复杂山体滑坡成灾机理研究项目(1212011014029)资助
【分类号】:P642.2
【正文快照】: 0引言红层特指白垩系—古近系沉积形成,呈红色、深红色或褐色,主要为粒状碎屑结构和泥状胶结结构的红砂岩,其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导致边坡变形破坏形式的特殊性。前人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红砂岩物理力学参数、边坡稳定性及支护防治和边坡变形破坏的研究。如徐建平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志全,廖德华,姜彤,王思敬;边坡系统演化的开放度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2 李玉銮;;边坡变形及其失稳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筑;2006年03期
3 赵明华;刘小平;冯汉斌;彭文祥;;小湾电站高边坡的稳定性监测及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4 周翠英;陈恒;朱凤贤;;基于渐进演化的高边坡非线性动力学预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姜彤;赵彦彦;王忠福;;边坡动力响应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2期
6 金德濂;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下)[J];西北水电;2000年04期
7 刘瑞华,黄光庆;国道321线七宝莲边坡失稳机制与整治措施[J];热带地理;2001年01期
8 郑东健,顾冲时,吴中如;边坡变形的多因素时变预测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9 赵静波;李莉;高谦;;边坡变形预测的灰色理论研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10 李东林;吴树仁;张春山;刘鑫;;“醉汉林”作为滑坡和边坡变形特征标志的意义——以陕西陇县地区为例[J];地质通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汉;;变形边坡变形发展趋势的研究[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2 杜永廉;刘汉东;;边坡失稳预报的新途径[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吴萍;张骏;赵雄伟;;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研究——以凤凰山边坡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志全;刘汉东;姜彤;;边坡系统演化的开放度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汉东;;边坡失稳定时预报研究的发展阶段[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6 赵明华;刘建华;陈炳初;刘代全;;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辉;巨能攀;涂国祥;;某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程东幸;刘厚健;刘志伟;鄢治华;;陕北某电厂Ⅲ区边坡变形机制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明东;王兰生;;边坡变形破坏的灰色预报方法[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10 常中华;王根龙;伍法权;李春发;滕开永;;三峡某地区已治理高边坡安全评估工作的启示[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寰;为了中国西南部的“稳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长卫;岩质边坡的地震动特性及基覆型边坡的滑坡成因机理、稳定性判识、危害范围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严琼;基于连续—离散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彤;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动力响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4 江成鑫;山西某矿山高边坡马兰黄土非饱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6 田涛;北京典型边坡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郑崇坤;高边坡的设计与施工[D];四川大学;2002年
8 李邵军;边坡安全性评估的三维智能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9 李东升;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边坡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李聪;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演化预测预警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高边坡用全液压锚固钻机改型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鑫;黄蒿洼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苏振华;边坡变形组合预测方法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4 揭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库岸边坡多场监测信息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5 侯恒军;极端降雨作用下红粘土边坡持水特性与强度损伤规律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寇瑞开;二元结构边坡潜在滑移面识别与判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童唯峰;极端气候条件下互层边坡的温湿耦合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8 康春艳;南宁膨胀岩边坡高性能植被保护垫系统冲刷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9 纪尚鹏;地下水作用下复合介质边坡的动力学特性[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海军;皖南山区反倾板岩边坡倾倒变形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9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7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