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中—上三叠统界线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4 21:24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北部中—上三叠统界线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分析 出处:《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 中—晚三叠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生物群落 古地理环境 深时地层
【摘要】:在沉积岩石学的基础上,对沉积物物源区的追溯、沉积模式的构建和沉积体系的划分历来是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重建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并还原当时构造、气候、群落演替和成矿等地质事件的基础。沉积盆地作为在地质时期地壳长时间相对下降,并持续受到沉积物沉积充填形成的一种负地形构造,是进行沉积学研究的良好载体,也是沉积学研究的热门区域。四川盆地地处我国大陆西南(28~32°N,103~108°E),是我国最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展开系统沉积学研究的区域之一。三叠纪(252~201Ma)是四川盆地形成演化史上的关键时期: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实现了“由海向陆”的关键转变,这期间沉积的中—上三叠统地层也完成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转变。因而对中—上三叠统界线处地层进行系统的沉积学研究,还原其沉积环境演化进程,并重建中—晚三叠世之间的古地理环境,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构造、气候、生物、成矿等地质事件和印支运动时期海平面的升降过程进行再现。四川盆地北部的广元、江油、达州、开江等地保存有多条中—上三叠统剖面,地层出露完整连续,地层界线易于辨认,动植物化石十分丰富,是开展沉积学研究的理想地区。通过对研究区内多条地质剖面和露头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四川盆地北部中—上三叠统界线处地层主要是以雷口坡组、天井山组和马鞍塘组地层组成的海相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以须家河组一段(含小塘子组)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以须家河组二段以上地层为主的河流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的主导因素是构造运动导致的海平面升降;而从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向海相碎屑岩系沉积地层的转变,则主要是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事件的主导。“碳酸盐台地—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进积过程,反映了中—晚三叠世之交四川盆地“由海向陆”的关键转变过程。同时其内部,又可以进行沉积旋回的细化,建立不同级别的沉积体系,反映了从构造、气候到海平面进退的不同地质事件。(2)四川盆地在中—晚三叠世期间发生的海陆转换是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构造变形事件,这一事件的主要营力是印支运动。中三叠世拉丁期,上扬子地台普遍抬升成陆并接受剥蚀,盆地内部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初步形成,整体呈现为向西开口的簸箕状;拉丁期末期至卡尼期初期,西部的龙门山岛链开始崛起,此时的上扬子地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盆地雏形;卡尼期后期至诺利期,龙门山岛链的持续崛起与上扬子地台的相对下陷导致海水向东超覆,形成了与现今盆地外形较为相似的封闭海盆;诺利期末期至瑞替期早期,海水向西完全退出上扬子地台,四川盆地实现了由海向陆的关键转变,开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质单元。(3)中三叠世卡尼期,研究区西部海域瓣鳃类和双壳类生物十分活跃,说明这一时期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应当较为温暖,且淡水不断补给保证了海水盐度的相对稳定;陆地植物以蕨类植物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以Dictyophyllidites和Clathroidites为代表的双扇蕨科占据统治地位,也表明这一时期的环境应当较为炎热湿润。诺利期至瑞替期初期,蕨类植物依然繁盛,同时裸子植物开始出现,形成了以蕨类和苏铁类植物为主的沼泽湿生植物群落,说明这一时期的气候依然较为炎热多雨。(4)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并辅以古生物化石材料,特别是孢粉化石材料,对深时地层展开精细科学研究工作,并重建深时地层地史时期古地理环境,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意义。
[Abstract]:The sedimentary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 The evolution of the " carbonate platform 鈥,
本文编号:1380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8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