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部复杂的660km相变界面
本文关键词:华北东部复杂的660km相变界面 出处:《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地幔过渡带下界面(660km间断面)在660k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不同的界面.造成地幔过渡带增厚并出现两个深度不同的界面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橄榄岩以外的地幔物质相变,该物质相变拥有与橄榄岩向钙钛矿转变不同的克拉伯龙斜率,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低温造成两种不同的相变界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双重660km间断面的范围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并且向南至少延伸到30°N.本文的结果可为古西太平洋板块向华北俯冲前缘位置的研究提供约束.
[Abstract]:Using the waveform data of broadband seismic remote seismicity recorded in North China fixed network, the P-wave receiving function is extracted, and then the migration imaging and common-conversion point stack are used.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fluctuation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s not changed much.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there is a thick mantle transition zone. The interfacial section between 660km and 660km below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interfaces near the 660km depth. The reason for the thickening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and the formation of two interfaces with different depths may be the existence of mantle material phase transition other than peridotite. The material phase transition has a different clabron slope from peridotite to perovskite. The low temperature of the Pacific subduction plate results in the change of two different phase transition interfaces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range of the double 660km discontinuities tends to extend northwestward and south to at least 30 掳N.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position of the paleo-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ng to North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科院先导性专项(B)(XDB03010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4066) 地震局行业科研专项(201408023)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1引言华北地区位于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俯冲带附近,板块的俯冲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Wu et al.,2005;朱日祥等,2011,2012).臧绍先和宁杰远(1996)认为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最大深度不超过250km;Huang等(2013)利用3-D层析成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绍先,周元泽,蒋志勇;伊豆-小笠原地区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2 杨毅,周蕙兰;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上地幔间断面的埋藏深度[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3 段永红,张先康,刘志,方盛明,王夫运,徐朝繁,原秦喜;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上地幔间断面接收函数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4 周丽梅,,臧绍先;地球内部间断面研究的地震学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2期
5 周元泽,臧绍先;牡丹江和海拉尔台下方地幔间断面结构及推论[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6 Jan Kutina;地壳破裂型式和幔根构造间断面形成的成矿控制(英文)[J];地学前缘;1999年01期
7 蒋志勇,臧绍先,周元泽;鄂霍次克海下间断面的起伏及俯冲带的穿透[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8 叶玲玲;李娟;;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研究[J];地震学报;2012年02期
9 Y.H.Chen;S.W.Roecker;G.L.Kosarev;姚雪绒;;天山中部地下410km间断面的抬升:一个拆离的岩石层根的证据[J];世界地震译丛;1999年04期
10 周瑶琪,陆永潮,李思田,王鸿祯;间断面缺失时间的计算问题——以贵州紫云上二叠统台地边缘礁剖面为例[J];地质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丽梅;臧绍先;;地震观测对670km间断面起伏推测的约束[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周惠兰;王志秋;魏东平;;中国大陆下面670km间断面深度的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万柯松;万新;倪四道;;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万柯松;万新;倪四道;;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臧绍先;周元泽;陈友麟;;中国东北地区520km和900km间断面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李娟;王新;王秀姣;;东北亚地区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论文集[C];2014年
7 陈友麟;臧绍先;周元泽;;上地幔间断面的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周元泽;臧绍先;;伊豆—小笠原地区下地幔间断面的存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毅;周蕙兰;;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上地幔间断面的埋藏深度[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周元泽;臧绍先;蒋志勇;;鄂霍次克海地区下方地幔间断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占永;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439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3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