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本文关键词: 井中地震 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 复杂构造 复杂储层 出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井中地震的接收或激发设备位于井中,接近目的层或目标地质体,避免了近地表和环境干扰,得到的地震波信息能更直接反映地层、油藏或目标体的地质属性,其精度和探测范围介于地面地震和测井方法之间,成为两种技术的空间(纵向、横向)拓展和有效补充;井中地震深度、时间、速度、时变子波、频谱及相对能量关系等信息相对精确,具有识别精度高、数据保真度高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和多种井中地震技术快速发展且日益成熟,井中地震将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微地震等技术,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提高分辨率地震处理、储层连通性识别、剩余油预测、油气藏建模等方面,将会发挥独特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or triggering earthquakes in wells is located in the well, which is close to the target layer or the target geological body, avoiding the near surface and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and the obtained seismic wave information can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geological attributes of formation, reservoir or target body. Its precision and detection range are between ground seismic and logging methods, and become the space (longitudinal, horizontal) expansion and effective supplement of the two technologies. Seismic depth, time, velocity, time-varying wavelet, frequency spectrum and relative energy relationship are relatively accurate and have high recognition accuracy.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target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various seismic techniques in wells, in-well earthquakes will be in complex structures and reservoir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lex reservoirs play a key role, especially Walkawayr / Walkaround3D VSP, micro-seismic imaging in complex structures. Improving resolution seismic processing, reservoir connectivity identification, residual oil prediction, reservoir modeling and other aspects will play a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分类号】:P631.815
【正文快照】: 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1112-1123.1引言井中地震勘探始于1917年,Fessenden在他的专利报告中首次提出利用井中震源和检波器探测矿体位置。1927年,美国第一个深井检波器下井探测盐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英;齐聪伟;陈沅忠;李建国;;基于VSP的地震层位综合标定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S1期
2 董文波;;辽河油田Walkaway VSP资料采集及效果分析[J];非常规油气;2016年06期
3 周小慧;宋桂桥;张卫华;倪瑶;蔡杰雄;;随钻地震技术及其新进展[J];石油物探;2016年06期
4 张玉林;常亮;杨吉;;VSP井震联合技术在吉林探区FY地区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年30期
5 王欣;印兴耀;杨继东;;Walkaway VSP深度域叠前偏移成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4期
6 侯爱源;耿伟峰;张文波;;Walkaway VSP井旁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2期
7 韩鹏;王可新;李擎;;VSP测井技术在贵州页岩气探井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年06期
8 袁焕;王孝;曾华会;谢春晖;吕磊;;VSP波形反演品质因子方法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5期
9 蔡志东;张庆红;刘聪伟;;复杂构造地区零井源距VSP成像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15年03期
10 李绪宣;范廷恩;胡光义;马淑芳;井涌泉;张显文;;海上Walkaway VSP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5期
2 王欣;印兴耀;杨继东;;Walkaway VSP深度域叠前偏移成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4期
3 李绪宣;朱振宇;张金淼;;中国海油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敬国;刘宏飞;刘璐;石林菁敏;;可控震源在复杂障碍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及效果[J];非常规油气;2016年04期
2 侯爱源;耿伟峰;张文波;;Walkaway VSP井旁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2期
3 李俊;张坤;周旭;张岩;;塔中沙漠区可控震源宽线采集试验[J];非常规油气;2015年06期
4 王利中;王凤春;;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在塔河油田12区块应用效果分析[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年11期
5 秦春;陈小元;李禹;郭俊平;;水力脉冲射流钻井提速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J];石油机械;2015年05期
6 万云祥;;随钻地震测量技术在哈16-7井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5年04期
7 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加强地震技术应用 提升勘探开发成效[J];石油科技论坛;2015年01期
8 李秋杰;王春华;李玉海;万发明;李欢欢;;液力衡扭旋冲提速工具及其在达深16井的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年01期
9 范廷恩;余连勇;杨飞龙;孙渊;张苗苗;王辉;;斜井VSP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14年05期
10 徐冰;刘怀山;张进;王林飞;;基于分层模式的随钻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泰;用地震技术勘测海洋[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9期
2 李松泉,唐曾熊;地震技术的合理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05期
3 何展翔,贾进斗,苟量;非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4 张树林,夏斌,李绪宣;对近海四分量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认识和思考[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5 曲寿利;;大力发展地震技术 拉动油气储量新增长——献给胜利油田创建40周年[J];油气地球物理;2004年01期
6 Jim Andersen;陈先红;;纤维—光学技术推动4D地震技术的发展[J];油气地球物理;2004年01期
7 秦绪英;朱海龙;;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8 任芳祥;孙岩;朴永红;吕建云;;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1期
9 ;“五项地震技术研讨会”获奖报告名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年06期
10 Nick Moldoveanu ,张学文;地震技术向四维发展[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大荣;查恩来;;广义环境地质工作中高分辨地震技术[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孔智勇;;四维地震技术在稠油热采监测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石战结;田钢;薛建;曾昭发;赵维俊;;单点地震技术在地质大调查中的应用研究[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树林;秦瞳;;对近海四分量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认识和思考[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宗俊;张显文;胡光义;范廷恩;高云峰;;时移地震技术在水驱油藏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宋建国;邓勇;;油气勘探中的宽频地震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刘国雄;;地震技术在重油开采中应用[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胡中平;邬达理;赵群;;广角地震技术在高速屏蔽层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解文荣;李秀荣;张莉;;微地震技术在地质灾害检测中应用的探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栗学磊;毛伟建;;弹性高斯束在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通讯员 李江辉 本报记者 孙明河;寻找那一双明亮的眼睛[N];科技日报;2010年
2 屈永志;地震技术让“亮点”凸显[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林青;解决复杂地区油气勘探的特殊问题[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王晶;三进赵家寨[N];中国矿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来聚;随钻地震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罗斌;随钻地震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金朝娣;基于随钻地震技术填埋场衬层修补定位检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甘利灯;四维地震技术及其在水驱油藏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涛;时移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区块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6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5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