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本文关键词: 南堡凹陷 重力流 古近系 沉积特征及模式 渤海湾盆地 出处:《沉积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岩芯微观描述、宏观观察,三维地震资料解译处理等技术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主要发育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浊积岩三种重力流沉积物,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发育程度最高,单井钻遇累计厚度达220 m、单层厚可达30 m,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大都呈现两段式,C-M图与QR段平行,显示沉积的非牵引流成因;浊积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单层厚多小于1 m,具有正粒序层理,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c段常见Td段少见,常见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外围及上部;滑塌岩颗粒粒级较细,揉皱构造和包卷层理极为发育,在4号构造发育程度较高。沙垒田、马头营等凸起,古近系活跃的火山、断层活动及地震,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发育期深水环境、坡折带的存在为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综合各种因素为研究区建立了扇三角洲—短陡坡型(1号、4号构造)及辫状河三角洲—长缓坡型(2号、3号构造)重力流沉积模式并对其沉积规律进行了分析。
[Abstract]:The use of micro macro observation, core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Paleogene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Nanpu Sag,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depression slump rock,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ion, turbidite sediment gravity flows three among them, the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s developed in the highest degree, with the thickness of 220 m drilling wells, the layer thickness was 30 m, mostly showing the 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 size curves of two segments, C-M map and QR parallel, non traction causes showed deposition; turbidi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 period development, multi layer thickness less than 1 m, with positive graded bedding, incomplete development of Bouma sequence Tc common Td rare, common in the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s and the upper periphery; slump rock particles with fine grains, crumple structure and convolute bedding is growing in the No. 4 structure development A higher degree. Shaleitian matouying uplift, etc., the Paleogene active volcano, fault activity and earthquake, Dongying group and Shahe Street Group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lope belt there is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established fan delta short steep slope type research zone (No. 1, No. 4 structure) and Braided River Delta - long ramp (No. 2, No. 3 structure) model of gravity flow sediments and the sedimentary laws we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25)~~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20世纪中期前,绝大多数地质学家们都认为深海是幽深静谧之地,沉积物的形成是缓慢的,来源主要为悬浮沉积物且仅存在泥质沉积[1],直至《浊流是递变层理的形成原因?》一文[2]的发表才结束了人们对深海沉积物的片面认识,标志着浊流理论的正式建立,也拉开了深水重力流研究的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寿生 ,张善春;全国重力流沉积学术讨论会述评[J];石油实验地质;1984年01期
2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鹏;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金)矿区重力流沉积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庞雄;柳保军;颜承志;刘军;李元平;;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3期
5 吴嘉鹏;王英民;王海荣;李华;彭学超;邱燕;李冬;;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2年06期
6 贺自爱;全国第一次重力流沉积会议胜利召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4期
7 梁传茂;;湖北西北部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J];地质论评;1987年02期
8 姜在兴,赵徵林,刘孟慧;一种沿深水箕状谷纵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2期
9 贾振远;重力流的运动特点和类型[J];地球科学;1990年01期
10 王萌;;沉积物重力流及重力流砂体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怀彦;官宝聪;;歧北凹陷沙一段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及砂体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招君;孙连浦;董清水;朱建伟;方石;;伊舒地堑莫里青断陷下第三系双阳组沉积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张继庆;官举铭;;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5年
4 杨有星;金振奎;余宽宏;王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重力流沉积环境中的应用[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海民;董月霞;廖保方;马乾;杨勇;;南堡凹陷精细勘探实践与潜力[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王政军;马乾;赵忠新;朱光有;刘永昌;王建伟;张永超;;南堡凹陷深层火山岩天然气成因及其气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晋香兰;;南堡凹陷构造应力场模拟与油气运聚分析[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8 张振强;金成洙;;龙江-肇州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岩相条件分析[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伟同;刘耕武;陈钦保;;应该重视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的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闫伟;;垦利6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卓皆文 任淑珍;华南古大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辉;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黄银涛;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浅海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潘树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芬;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5 邵珠福;辽西凹陷南段沙三段重力流沉积与致密储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王观宏;南堡凹陷东营组堆积期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及其对沉积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王晓畅;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张翠梅;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姜华;南堡凹陷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训涛;他拉哈西—英台地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施立冬;高升—雷家沙三中亚段沉积相研究与有利区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冯乐;青海文巴地地区下—中三叠统隆务河组沉积环境分析与重力流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刘朱睿鸷;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重力流沉积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5 王春凌;适用于模拟水下重力流的湍流模型的比较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磊;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湖盆重力流沉积及其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孙丽梅;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陆相重力流沉积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吴伟;南堡凹陷东营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张新亮;南堡凹陷沙河街组高精度层序地层与有利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王岐;南堡凹陷一号构造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6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6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