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羌塘盆地额斯玛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发布时间:2018-01-25 16:25

  本文关键词: 南羌塘盆地 额斯玛地区 平衡剖面恢复 缩短率 两期构造运动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与班公错-怒江构造带之间,经历了自古生代以来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拉萨-羌塘地体碰撞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等多期构造事件。羌塘盆地结构和变形特征复杂,并且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中生代晚期以来演化过程和动力学信息。然而,目前对羌塘盆地构造变形和地壳缩短过程还存在不同认识,这不仅是羌塘地块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对整个高原隆升历史和机制的准确认识。本论文通过对南羌塘盆地额斯玛地区野外构造调查并结合二维地震研究,对该地区构造变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其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南羌塘盆地额斯玛地区的构造格架与变形特征基础上,探讨不同构造事件对南羌塘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以及变形过程与高原早期隆升的关系。通过地表构造及二维地震研究,对南羌塘盆地额斯玛进行了精细的构造单元解析,额斯玛地区深部以薄皮构造为主,盖层构造多未卷入基底,并且基底顶面作为主要拆离面,地表断层多向下汇聚于基底拆离面上。在二维地震剖面中,盆地基底特征在地震剖面中具有清晰反映。在南羌塘盆地之中可以识别明显的双层基底结构,内部构造复杂。但由于地震剖面品质相对较差,盆地深部构造的厘定,仍有待相关资料的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通过对额斯玛地区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得到了南羌塘盆地的构造缩短率,南羌塘盆地侏罗纪构造层的缩短率在65-70%左右,白垩纪构造层缩短率在50-60%左右。第一期构造运动与晚白垩世拉萨-羌塘地体之间的碰撞相关,导致南羌塘盆地中挤压构造吸收了100km缩短量,而第二期构造运动与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相关,发生于新生代初期(约40Ma之前),南羌塘盆地地表构造吸收约150km缩短量;两次构造事件决定了原青藏高原的形成,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对于原青藏高原早期隆起均起到决定性作用。
[Abstract]:The Qiangtang basin, located between the Hehexili-Jinshajiang tectonic belt and the Bangongcao-Nujiang tectonic be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experienced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since the Paleozoic. Lhasa-Qiangtang terrane collision and Indo-Eurasian collision, etc. Th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Qiangtang basin are complex. And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basin record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crustal shortening of the Qiangtang basin. This is not only a major geological problem in Qiangtang massif. And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mechanism of uplift of the whole plateau.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ield structure in Esma area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and combined with the two-dimensional seismic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sma area i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ctonic event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early uplift of the plateau are discussed. The detailed structural unit analysis of Esma i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shows that the deep part of the Eisma area is dominated by thin crust structure and the caprock structure is not involved in the basement and the basement top surface is the main detachment surface. Most of the surface faults converge on the basement detachment surface. In the two-dimensional seismic profile, the basement features of the basin are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seismic profile, and i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the obvious double-layer basement structure can be identifie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complex, but because the quality of seismic profile is relatively po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eep structure in the basin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structural shortening rate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is obtained, and the shortening rate of Jurassic tectonic layer i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is about 65-70%. The shortening rate of the Cretaceous tectonic layer is about 50-60%. The first stage of tectonic movement i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 in late Cretaceous, which leads to the absorption of 100 km shortening by the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in the Qiangtang basin. The second tectonic movement i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which occurred in the early Cenozoic (about 40 Ma ago) and absorbed about 150 km shortening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i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The 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Qinghai-Xizang Plateau was determined by two tectonic events. 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and India-Eurasia collisio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arly uplift of the original Qinghai-Xizang Plateau.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才,程立人;羌塘及邻区地质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J];地质通报;2004年01期

2 王京;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西藏羌塘盆地早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1期

3 张忠民,柳彬德,周书欣;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J];世界地质;2000年03期

4 李才,翟庆国,程立人,徐峰,黄小鹏;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5 南征兵;李永铁;郭祖军;;新构造运动对藏北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1期

6 熊盛青;丁燕云;李占奎;;西藏羌塘盆地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6期

7 谭富文,王剑,王小龙,杜佰伟;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8 叶发旺;方茂龙;王树红;;西藏羌塘盆地及其东南周边地区放射性特征[J];现代地质;2008年05期

9 李才;翟刚毅;王立全;尹福光;毛晓长;;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窗口──羌塘地区近年来研究进展评述(代序)[J];地质通报;2009年09期

10 张志攀;祝有海;苏新;;羌塘盆地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匡朝阳;李朋武;贺日政;王海燕;熊小松;;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区深部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庆全;刘冬琴;何展翔;杨高印;;重磁电在羌塘盆地早期勘探中的作用[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谭富文;王剑;王小龙;;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纪沉积演化及含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尹福光;;羌塘盆地侏罗系石膏几种产出类型的新发现及其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彭智敏;陈明;陈文彬;;羌塘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分析[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高锐;李永铁;李明;张研;薛爱民;李秋生;卢占武;贺日政;李朋武;管烨;白金;;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地震方法试验与构造保存条件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匡朝阳;高锐;贺日政;李秋生;李朋武;卢占武;;南羌塘盆地地震勘探采集方案确定[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思红;胡祥云;李建慧;蔡建超;黄一凡;;羌塘地块中部的深部电性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李忠雄;马龙;;羌塘盆地托拉木-笙根地区地震采集技术试验[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陈建生;;地下水能够进入地幔构造中循环?——羌塘盆地河流湖泊渗漏补给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内蒙高原的同位素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桂花;羌塘盆地油气调查获新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李金水;西藏羌塘盆地二维攻关项目生产试验顺利[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记者 张三民 通讯员 李永奎;青海油田完成羌塘盆地勘探工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王淡宜 拉巴次伦;西藏高原羌塘盆地是个“聚宝盆”[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记者 王淡宜 拉巴次仁;羌塘盆地初步证实蕴藏大量油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记者 张三民 通讯员 李永奎;青海油田羌塘勘探工作圆满结束[N];青海日报;2010年

7 李晓明;羌塘盆地又现液体油苗[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记者 李晓明;羌塘盆地又现液体油苗[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杨靖;羌塘盆地油气宝藏待开垦[N];中国石化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明春 本报通讯员 任淑珍;世界屋脊的求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军;西藏羌塘盆地地质构造分析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曾思红;羌塘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周亚楠;青藏高原拉萨块体与羌塘块体三叠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6年

4 郑艺龙;西藏羌塘玛依岗日地区早古生代岩块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5 卢占武;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6 刘国成;羌塘地块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模式[D];吉林大学;2014年

7 伍新和;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贾建称;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宋春彦;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10 付修根;北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波;西藏羌塘荣玛乡东一套火山岩的年龄、源区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韦熠;西藏羌塘中部南羌塘增生杂岩沉积环境分析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泉;西藏羌塘荣玛地区亚丹片岩变形变质特征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何亚东;藏北羌塘荣玛乡地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王文国;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莫永欣;羌塘盆地冻土区钻探岩芯微生物群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杨耀;南羌塘盆地构造属性与油气资源远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甘子塬;羌塘盆地鲤鱼山—长梁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特征及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府升;羌塘盆地中部构造裂缝发育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王忠伟;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463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63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