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填图法在半覆盖区的改进——第四系岩性填图法
本文关键词: 松散堆积物分类与命名 填图单位划分 横向-垂向联合剖面 第四系岩性填图法 半覆盖区 出处:《地球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地质填图方法一般按成因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但在半覆盖区,往往存在第四系不同成因物质混杂堆积的现象,若按成因划分填图单位,则会造成混乱。笔者在填图实践中,尝试按岩性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这一做法能避免这种混乱,且有利于第四系中基岩信息的发掘,并能为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提供景观依据,这种新式填图方法可称为"第四系岩性填图法"。用岩性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需要使用统一的分类命名方案,本文使用了按碎屑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案,主要考虑第四系松散堆积中碎屑的粒径、形态和含量变化。第四系岩性填图法中填图单位的划分需要参照这一分类命名方案,并可选用颜色、构造、次要碎屑类型等修饰性要素做为辅助划分依据。填图单位划分一般在踏勘和剖面实测中完成,第四系岩性填图法剖面测制较为复杂,除采用传统垂向测制方法外,还需运用横向测法和横向-垂向联合测法,通过剖面工作,可细化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并可评价不同填图单元基岩恢复的可靠性。第四系岩性填图法除需要编制传统地质图外,还需要编制基岩推断地质图或是在报告中制作插图以阐述此成果。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method generally divides the Quaternary mapping unit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but in the semi-covered area, there is often the phenomenon of mixed accumulation of different genetic materials of the Quaternary, if the mapping unit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In the mapping practice, the author tries to divide the Quaternary mapping units according to lithology, which can avoid this confusion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excavation of bedrock information in the Quaternary. This new mapping method can be called "Quaternary lithologic mapping method".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unified classification and naming scheme to divide the Quaternary mapping units by lithology.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bris, mainly considering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debris in the Quaternary loose deposit. The division of mapping units in the Quaternary lithologic mapping method needs to refer to this classification and naming scheme, and color and structure can be selected. Minor clastic types and other modified elements a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auxiliary classification. The division of mapping units is generally complete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ofile measurement. The Quaternary lithologic mapping method is more complicated.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vertical measurement metho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use the horizonta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the transverse-vertical combined measurement method, through the work of the section, the mapping unit division scheme can be refined. The Quaternary lithologic mapping method not only needs to compile 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ap, but also need to draw up the bedrock inferred geological map or make illustrations in the report to illustrate this resul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2010020057)资助~~
【分类号】:P534.63;P623
【正文快照】: 覆盖区一般指基岩被第四系物质(如风积物、冲积物、沼泽等)长期大面积连续覆盖的地区;基岩被第四系物质大面积不连续覆盖的地区,可称为半覆盖区。随着基岩出露区矿产的逐渐发现和开采,地质工作者已开始注重覆盖区与半覆盖区的勘查工作,各种适合于覆盖区与半覆盖区的勘查手段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猛;何远信;宋殿兰;谭春亮;赵洪波;;草原浅覆盖区浅钻取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年11期
2 赖月荣;韩磊;杨树生;;高精度磁测在阿勒泰冰碛物覆盖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4年06期
3 崔占华;;区域物化探信息特征级融合识别地质体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9期
4 刘汉粮;迟清华;王玮;王学求;周建;;内蒙古中东部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化探方法研究[J];物探与化探;2013年03期
5 于德发;颜辉;黄寿帅;;浅谈蚀变岩转石在第四系覆盖较厚区的找矿意义[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02期
6 丁志强;程志平;李飞;董浩;袁桂琴;;频率域航空电磁法视电阻率转换在岩性构造填图中的应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7 王学求;张必敏;姚文生;孙彬彬;;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进展与案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成秋明;;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思路与方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蒋忠惕;张家强;王德杰;;西藏尼玛地区油气显示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6年Z2期
10 吴新华,楼法生,肖晓林,吴明仁,凌联海,罗春林;新疆巴喀勒萨依砂岩型铜(银)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锐;;浅覆盖区萤石矿综合勘查方法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年32期
2 姚春亮;夏庆霖;张晓军;范先旺;覃莹;谭江东;;传统填图法在半覆盖区的改进——第四系岩性填图法[J];地球学报;2017年04期
3 刘映东;张必敏;罗先熔;;地电化学在隐伏铜镍矿勘查中的应用及异常形成机理探讨[J];地质与勘探;2017年04期
4 徐善法;刘汉彬;王玮;张必敏;姚文生;;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十红滩砂岩型铀矿中的试验研究[J];物探与化探;2017年02期
5 梁玉成;;地球物理方法在矿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0期
6 尹飞;陈天红;徐恒;;内蒙古草原半干旱浅覆盖区地质调查钻探取样工艺[J];现代矿业;2017年03期
7 江少卿;李彦波;冯军;李力;袁华山;王策;费凡;潘燕兵;李丽;;西藏荣那斑岩铜矿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1期
8 喻劲松;荆磊;王乔林;韩伟;刘华忠;郜晓亮;;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物化探技术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16年04期
9 孟银生;张瑞忠;丁卫忠;王文国;;招平金矿带陡崖曹家矿区综合勘查模型及成矿预测[J];现代矿业;2016年11期
10 孟银生;杨立强;张瑞忠;刘瑞德;林天亮;王文国;;第四系覆盖区深部热液脉型矿体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定位预测——内蒙古维拉斯托矿区北侧隐伏矿体勘查例析[J];地球学报;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牧;喻劲松;杨帆;;浅覆盖区机动浅钻在化探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S1期
2 叶荣;张必敏;姚文生;王勇;;隐伏矿床上方纳米铜颗粒存在形式与成因[J];地学前缘;2012年03期
3 张必敏;迟清华;张永勤;;干旱荒漠覆盖区隐伏金矿上方覆盖层三维地球化学分布模式[J];地学前缘;2012年03期
4 王学求;张必敏;刘雪敏;;纳米地球化学:穿透覆盖层的地球化学勘查[J];地学前缘;2012年03期
5 冉恒谦;张金昌;谢文卫;张永勤;宋志彬;向军文;刘凡柏;冯起赠;鄢泰宁;贾美玲;陶士先;胡继良;;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年11期
6 成秋明;;地质异常的奇异性度量与隐伏源致矿异常识别[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王学求;叶荣;;纳米金属微粒发现——深穿透地球化学的微观证据[J];地球学报;2011年01期
8 于永安;刘洪利;李杰美;马潇;朝银银;李永维;杨维国;;内蒙古阿吉勒大型多金属矿化带的发现及启示[J];地质与勘探;2010年05期
9 魏玉明;杨得光;罗琛;;在找矿中不可忽视的褐铁矿化[J];吉林地质;2010年03期
10 聂秀兰;侯万荣;;内蒙古迪彦钦阿木大型钼-银矿床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地球学报;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肃省填图工作座谈会[J];气象科技资料;1978年01期
2 马玉珍;检查填图质量的两种校对方法[J];气象;1979年04期
3 朱秀英;;再接再励 要更上一层楼全省填图比赛胜利结束[J];陕西气象;1980年09期
4 曹品良;;建议填图员改国家正式职工为安置待业青年的合同工[J];陕西气象;1980年10期
5 梁黛兰;当好填图员的体会[J];广西气象;1983年04期
6 谈成龙;欧洲26国地调局联袂实施全欧大地铀填图[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7 沈莽庭;骆学全;张雪辉;湛龙;张勇;武玲;;数字填图技术在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填图中的应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2期
8 谢凌锋;姚仕中;;对数字填图系统实际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2年03期
9 关炎勋;写生填图相}P合的~j制l7情图的方法[J];水文月刊;1960年01期
10 朱秀美;;抓紧时间,认真学习 保证明年顺利执行新填图规范——全省新地面填图规范学习讨论会胜利结束[J];陕西气象;198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戴宗明;李宗凡;;四川甘孜地区西康群填图方法再实践[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王志伟;童劲松;储东如;吴维平;汪德华;;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1:25万合、六、蚌三幅第四纪钻孔录入为例[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平山;顾金秋;;区域化探相关元素簇团填图技术可行性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4 李磊;郭友钊;言会;张立为;孙成才;;江西省区域物性填图简介[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竹幽 陈华文 吴胜雄;野外首次实现数字化填图[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通讯员 陈爽;从南走到北,从昼走到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华文;1:25万数字填图覆盖羌塘高寒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汪杰;地调局开展数字填图培训[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李超岭;PRB数字填图是什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6 汪杰;地调骨干“充电”数字填图技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刘洪文;城市立体填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N];深圳商报;2004年
8 唐庭忠 马立柯 李炳武;青春在异国闪耀[N];中国矿业报;2013年
9 张龙;立体合作填图试点成果报告通过评审[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吴浩;数字区域地调再传捷报[N];中国矿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攀科;成像光谱相似矿物识别及其矿物填图的不确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振;岩心矿物立体填图系统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周伟;基于高光谱图像的矿物谱带信息抽取与填图系统[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3 栾学文;基于航天高光谱遥感的东胜地区矿物填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霍红元;HyMap星载模拟数据质量评价与矿物填图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曾立晖;氡填图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郭洪义;东昆仑纳赤台地区高光谱遥感岩矿填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乃志;安徽巢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实习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7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6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