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与分布规律
本文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长兴组 生物礁 正演模型 地震响应 地震相 出处:《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Abstract]:The results of downhole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show that the reef of Changxing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is developed. The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of Changxing formation of typical wells are analyzed. The lithology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a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of the downhole reef and surrounding rock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ed waves in the seismic profile of the cross well. The seismic forward numerical model of the reef on the edge of the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records of the reef model and the actual seismic profile of the reef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of th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lin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drill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ef in Changxing 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The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in northern Sichuan have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platform front slope platform edge reef facies open platform facies sedimentary system with platform shelf and basin facies. The outer shape of the reef is mound or lenticular on the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interior is a chaotic reflection feature. The reef dolomi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ight spot reflection, the upper convex or concave reflection appears at the bottom of the reef, and the upper layer of the reef has a drape reflection structure. The reef facies on the platform margi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of platform shelf and basin facies, and the western two sides distribute along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in a strip pattern, with a distribution area of more than 2000km2.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reef gas reservoir is great.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川中油气矿;
【基金】: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41430316)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1引言 生物礁作为碳酸盐岩油气藏中最优质储层之一,其发育需要特殊的沉积环境(钟建华等,2005),生物礁的规模和平面分布特征决定了生物礁油气藏勘探的难易程度,发育规模较大、分布较为连续的生物礁在地震资料上有较为清晰的影像特征,发育规模小、平面上呈点状叠置分布的生物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纪喜;;基于相控的生物礁储集层定量预测技术──以川东北普光气田长兴组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23期
2 TIAN Shu Gang;ZHANG Yong Sheng;GONG Yue Xuan;LI Zi Shun;GAO Lian Da;ZHAI Da Xing;ZHU Chang Wei;;Environmental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Late Permian reefs in the Linxi and adjacent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07期
3 周路;任本兵;吴勇;李东;李飞;刘志敏;袁兵;;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地震响应特征与分布预测[J];地质科学;2016年02期
4 张鑫;谢楠;曹自强;;阿联酋下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沉积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年04期
5 刘玲;王烽;刘玉霞;;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体识别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5年03期
6 邓剑;段金宝;王正和;王明筏;;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7 舒志国;;开江-梁平陆棚东南延伸部分——建南陆棚的发现[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2期
8 陈洪德;钟怡江;许效松;陈安清;吴朝盛;郑浩夫;;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特征[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9 陈勇;陈洪德;关达;文晓涛;刘玉琦;;低频伴影技术在生物礁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6期
10 厚东琳;尤思科;范小军;;川东北YB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精细研究及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路;李东;吴勇;钟斐艳;任本兵;李飞;张欣吉;;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与分布规律[J];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2 赵向原;胡向阳;曾联波;肖开华;李宏涛;游瑜春;冯琼;;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7年02期
3 韩强;杨子川;李弘艳;蒲仁海;闫亮;焦存礼;;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三道桥潜山结构与储层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4 林红梅;;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南坡碳酸盐岩分布主控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6年06期
5 武恒志;李忠平;柯光明;;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气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6年09期
6 段金宝;;普光与元坝礁滩气田天然气成藏特征对比[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7 韩强;李宗杰;王超;杨子川;闫亮;孟庆龙;李弘艳;赵渊;;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一元古宙潜山气藏地震解析、地层特征与时代研究[J];中国地质;2016年02期
8 李雄;;鄂西—渝东晚二叠世长兴期古地理格局及生物礁展布的再认识[J];古地理学报;2016年02期
9 金鑫;姬国锋;时志强;王艳艳;;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沉积微相:卡尼期湿润事件前后的环境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年06期
10 倪新锋;陈永权;朱永进;杨鹏飞;熊冉;;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J];岩性油气藏;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学钦;杨海军;马青;周成刚;孙崇浩;尹铁君;蔡泉;孙仕勇;;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特征及台地发育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2期
2 缪志伟;别静;季春辉;;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层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2期
3 王建坡;李越;程龙;曾雄伟;王冠;;华南板块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J];古生物学报;2014年01期
4 Yongsheng Zhang;Shugang Tian;Zishun Li;Yuexuan Gong;Enyuan Xing;Zhuozhuo Wang;Daxing Zhai;Cao Jie;Su Kui;Wang Meng;;Discovery of marine fossil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ermian Linxi Formation in Lopingian, Xingmeng area,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01期
5 陈洪德;胡思涵;陈安清;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J];天然气工业;2013年10期
6 郑磊;金之钧;张哨楠;;中东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4期
7 徐美娥;张荣强;彭勇民;陈霞;冯菊芳;;四川盆地东南部中、下寒武统膏岩盖层分布特征及封盖有效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3期
8 范春花;胡孝林;黄兴文;白海强;尹君;;卡塔尔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生储盖组合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田世存;王英民;;琼东南盆地生物礁的识别和分布演化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2年06期
10 刘家洪;杨平;谢渊;杜秋定;张娣;;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钟模;;生物礁与找矿[J];大自然;1984年02期
2 金雨溪;生物礁分类及研究方法综述[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3 李钟模;;滇黔桂地区二迭纪生物礁[J];化工地质;1981年02期
4 李玉宽;;试论广西泥盆纪生物礁的特点及其与矿产的关系[J];地质与勘探;1986年07期
5 张明书,何起祥,业治铮,韩春瑞,李浩,吴建政,鞠连军;风驱生物礁相模式——一种新的工作假说[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年02期
6 张明书,何起祥;对我国与生物礁有关油气资源探查的几点设想[J];中国地质;1988年07期
7 李钟模;滇黔桂地区二叠纪的生物礁[J];贵州地质;1988年01期
8 王生海,,范嘉松,J.KeithRigby;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9 赵焕庭;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J];第四纪研究;1996年03期
10 王永标,徐桂荣,张克信,林启祥;中国二叠纪生物礁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丽静;吴亚生;;生物礁研究理论发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巩恩普;张永利;关长庆;;石炭纪生物礁基本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亚生;范嘉松;姜红霞;Yang Wan;;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晓红;广西石炭纪生物礁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殷积峰;川东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征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杨荣军;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生物礁及其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永利;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生态系统及造礁群落形成的初始条件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5 赵强;西沙群岛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蒋晓光;生物礁隐蔽油气藏的精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梅;四川盆地JG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思宇;川东TLP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储层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孝攀;川东北海相生物礁、滩储层地震正演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瑶;礁滩储层的精细刻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褚东;川东LM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解释[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晶晶;耀县—富平地区中晚奥陶世生物礁特征及古地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6 郝松立;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纪生物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姜照勇;鄂西渝东区上二叠统生物礁及含油气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8 李梦;藏北巴青县—安多地区中—晚侏罗世生物礁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张敏知;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万洪程;川西坳陷与右江盆地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8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6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