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海省早三叠世的孢子花粉及其地层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29 08:22

  本文关键词: 生物地层 孢粉 地层划分 早三叠世 青海省 出处:《地层学杂志》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青海省三叠纪地层发育、分布很广,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原认为三叠纪地层以中、上三叠统为主,根据孢粉研究资料显示的特征修正为以下三叠统(包括部分原订为二叠纪的地层)为主,中、上三叠统次之或断续分布。首次对青海省的早三叠世孢子花粉组合,按地层分区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整理,识别出了5个地层群或组的9个孢粉组合,并讨论了其地层意义及对比等问题。华北区以下环仓组及赛尔贡切组组合为代表,分别以Lundbladispora或Aratrisporites的高含量为特征,并与少量Micrhystridium共生;过渡区以洪水川组的组合为代表,以Taeniaeporites及/或Limatulasporites/Tubermonocolpites的高含量为特征,并与少量Micrhystridium,Baltisphaeridium共存;华南区以下巴颜喀拉山群及池塘群组合为代表,以Lundbladispora较高含量为特征,并与Veryhachium为主的疑源类共存。同时讨论了孢粉的地层意义及对比等问题,建议将原布青山群划入下巴颜喀拉山群。
[Abstract]:The Triassic strata in Qinghai Province are developed and widely distributed,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1/2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ovince. It was origin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Triassic strata were dominated by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Upper Triassic. According to the sporopollen study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lowing Triassic (including some of the strata originally defined as Permian) are mainly corrected. The early Triassic spore pollen assemblage in Qinghai Province was summarized and sorted according to stratigraphic zoning for the first time, and 9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of five stratigraphic groups or formations were identified. The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and correlation are discussed. The assemblages of Huankang formation and Selgongche formation below North China are represente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Lundbladispora or Aratrisporites and symbiotic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icrhystridium. The transition area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lood and Sichuan formation.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content of Taeniaeporites and / or Limatulasporites/Tubermonocolpites. And coexist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icrhystrium Baltisphaeridium; The assemblage of Bayan Kara Mountain Group and Pond Group in South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undbladispora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poropollen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iginal Buqingshan Group be included in the Lower Bayan Kara Group.
【作者单位】: 青海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No.XDB0301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530103,41530101,41372001)资助
【分类号】:P534.51
【正文快照】: (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No.XDB0301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530103,41530101,41372001)资助。青海省三叠纪地层非常发育、分布很广,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省内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展,古生物研究展开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守仁 ,王新平 ,郝维城;广西西部早三叠世双壳类组合[J];地层学杂志;1986年02期

2 赵小明;牛志军;童金南;姚华舟;;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3 王波;陈武;唐佐其;马义波;朱华利;;贵州中南部早三叠世沉积演化[J];贵州地质;2013年02期

4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3地质大队区域地质调查4分队;;滇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J];地质论评;1989年03期

5 王骊军;青海古生代及早三叠世的几个牙形刺组合[J];青海地质;1992年01期

6 刘国良,王光奇;吉林省吉黑地槽区早三叠世地层的发现[J];吉林地质;1985年01期

7 孙存礼,凌联海;江西省早三叠世枣木段的建立[J];江西地质科技;1996年02期

8 童金南;殷鸿福;;早三叠世生物与环境研究进展[J];古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9 徐代艮;邢砚平;;安徽南陵丫山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动物群及其演化特征[J];安徽地质;1992年02期

10 孙存礼;江西早三叠世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景勋;赵来时;童金南;常德峰;;早三叠世下扬子古海洋地球化学环境的修复过程[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贾志海;张利伟;洪天求;杨府梅;王伟;;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叠层石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溧;魏嘉;卢雅云;;地层划分、岩性识别和油气评价方法[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阎春波;;广西田东作登早三叠世牙形石的新材料[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卢瑞甫;;滇西二叠系的沉积分区及地层划分[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0)——“三江”地层·古生物[C];1982年

6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三门峡东坡沟剖面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5)[C];1985年

7 芮宗瑶;刘茂强;李云通;王建平;;粤北中生代含煤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1973)[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8 裴放;;河南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与时代对比[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9 叶晓荣;;东湾遗址的孢粉及古环境研究简况[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10 彭玉琼;魏明建;徐岱楠;蔡茂堂;刘兆文;刘超;;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曙甲 刘志伟 曹南燕;2.5亿年前地球曾出现致命高温[N];科技日报;2012年

2 林毅 代俭科 唐东;“哑地层”开花吐香[N];中国石化报;2013年

3 赵振宏;中外地质学家本溪探讨地层古生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地质年代的划分[N];云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剑波;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示踪指标的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石磊;贵州兴义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环境演化及其生物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雄;上扬子地区早寒武世及早三叠世巨鲕灰岩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健飞;南大巴山城口—巫溪地区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程明;重庆地区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类型及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杰;下扬子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及其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王艳艳;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错时相灰岩特征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华;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谭永成;甘肃省某金矿炭质千枚岩地层护壁堵漏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王晓;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地层物性特征及构造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宋莹;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观音岩石炭—二叠系剖面的多重地层划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焦永清;基于多尺度钻孔数据的地层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2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72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