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海西部深水区大气田凝析油成因与油气成藏机制——以琼东南盆地陵水17-2气田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30 00:23

  本文关键词: 南海西部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陵水-气田 凝析油 成藏机制 出处:《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凝析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大气田凝析油的来源与成因进行剖析,并探讨油气成藏机制。陵水17-2气田凝析油具有密度低、含蜡量低和Pr/Ph值高等特征,凝析油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所生,共生天然气以高成熟的煤型气为主。油气均来自渐新统崖城组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凝析油的形成既与源岩性质有关,又与后期"气洗"改造密不可分。油窗阶段生成的轻质油气聚集于储集层中后被晚期大规模注入的高成熟天然气"气洗"发生强烈的蒸发分馏。崖城组具备丰富的气源,底辟断裂构成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两期充注成藏。中央峡谷发育的中新统黄流组浊积砂岩岩性圈闭及更靠近烃源灶的古近系构造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Abstract]: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densate oil and natural gas and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origin and origin of condensate oil in Lingshui 17-2 gas field in deep water area of southeast Qiongdong basin in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re analyzed. The condensate oil in Lingshui 17-2 gas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density, low wax content and high Pr/Ph value. The high mature coal type gas is the main natural gas in symbiotic gas. Oil and gas come from the source rocks rich in continental organic matter in th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Oligocene.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oil is related to the source rock properti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ter "gas washing" transformation. Light oil and gas generated in the oil window stage are accumulated in the reservoir and then "gas washed" by the large-scale injection of high mature natural gas in the late stage. Strong evaporative fractionation occurs. Yacheng formation has abundant gas sources. The diapir fault constitutes a favorable migration channel for oil and gas. The lithologic traps of the turbidite sandstone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Canyon and the Paleogene tectonic traps closer to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ange are favorable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ext step.
【作者单位】: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关键技术”(2016ZX05026-02)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黄合庭,黄保家,黄义文,等.南海西部深水区大气田凝析油成因与油气成藏机制:以琼东南盆地陵水17-2气田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3):380-388.HUANG Heting,HUANG Baojia,HUANG Yiwen,et al.Condensate origi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edeepwa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2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3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4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6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10 王丽君;李强;刘爱群;严恒;;琼东南盆地井震平均速度误差分析及校正[J];地质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王华;陆永潮;;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陈英甫;吕明;张迎朝;;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低位体特征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5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4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74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