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重力异常研究临汾强震区地壳结构与发震背景
发布时间:2018-01-31 04:01
本文关键词: 临汾强震区 重力异常 地壳结构 发震背景 出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临汾强震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南段,是中国陆内历史地震多发区,曾于1303年和1695年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特大地震,两次地震宏观震中相距不足40Km,这在我国陆内地震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对临汾地区的深部结构和发震背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通过最新的地震、重力探测剖面与平面重力异常相结合的方法对临汾强震区的深部结构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震背景进行了讨论。剖面上,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DSS)速度剖面为约束,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重力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临汾强震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临汾盆地地壳整体自西向东抬升,地壳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地壳中密度的纵向差异最大,并在临汾地区出现了类似于箕状的低密度构造,其底面深度大致在18Km左右。在临汾地区下方,莫霍面隆起,使得区域地壳减薄,地幔物质上涌,这可能是造成临汾地区高地热异常的主要原因。平面上,对临汾地区平面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处理,得到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异常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临汾地区存在一个范围较大的重力负异常区,其深度与密度剖面所得结果以及速度结构中的低速构造一致。另外,在负异常区周边存在着若干正异常区,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部位为重力梯度带,且北部的梯度大于南部。梯度带的分布与盆地内的主控断裂一致,可以认为,这些梯度带是区域内不同物性介质的转换边界,在剖面结果上对应于箕状构造的边界区域。通过对比前人在本地区得到的速度结构,认为上述低密度结构在10-14Km的深度内有向北部扩大的趋势,这造成了盆地北部的速度结构中出现的是孤立的层状低速体,而在临汾凹陷下方的地壳速度结构中则呈现出一种箕状的低速—低密度构造。最后,综合以上结果讨论了临汾强震区的发震背景,认为临汾凹陷南北两侧虽处于同一构造单元上,但局部构造环境存在着差异,北部地区挤压作用较为强烈,南部地区走滑运动更具优势。因此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且二者在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上都有所不同。
[Abstract]:Linfen strong earthquak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be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It is a frequent are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China. Two large earthquakes with M 鈮,
本文编号:1478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7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