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模型的碳酸盐岩孔洞地震属性量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 碳酸盐岩 定量分析 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 多孔洞组合 Q值估算 出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的碳酸盐岩储层拥有巨大的勘探和开发潜力,但是油气藏埋藏深,缝洞的分布规律复杂,勘探开发和定量预测难度大,因此展开基于物理模型的碳酸盐岩孔洞地震属性定量化分析,对后续的储层预测和储量估算奠定基础。以塔里木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震物理模型为数据基础,研究了潜山岩溶区和层间岩溶区孔洞的地震响应特征,并通过地震属性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了潜山岩溶区和层间岩溶区孔洞储集体雕刻体积和真实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着重分析了潜山岩溶区和层间岩溶区孔洞储集体在不同上覆层结构、不同孔洞充填物以及不同孔洞尺度因素下的雕刻体积和真实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的差异,取得了一些认识。基于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的理论,通过合成地震记录的例子,认识到其时频能量谱比传统的谱分解方法如STFT、S变换及CWT等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较好的时频聚焦性和较好的抗噪性,能够有效反映信号的局部特征,不受时窗长度和形状的影响;其时频相位谱不但清楚反映了时频能量分布,还带有有效可识别的相位信息。将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的时频能量谱与时频相位谱结合,用于碳酸盐岩多孔洞储集体组合的识别中,通过物理模型数据中的规则洞组合、陷落柱洞和层状垂直组合的例子以及一个实际地震剖面的例子,说明该方法有利于判断多孔洞储集体的组合形式和孔洞组成个数,为后续的储层预测和孔洞储集体体积的定量估算提供有利依据。此外,根据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的稀疏性和地震信号的可重构性,对碳酸盐岩物理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叠后地震剖面进行了去噪,有效去除随机噪声。以频谱比值法为算法基础,认为频率域的Q值估算方法对于谱估计的结果非常敏感,而精确的谱估计更有利于Q值的估算,使用传统谱分解方法估算Q值,存在时频分辨率和抗噪性差的问题,而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提出了基于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的Q值估算方法。通过合成地震数据的例子,证明该方法的优势以及有效性,并将其应用到不同含气量和不同孔隙度的碳酸盐岩孔洞中,得到了一些认识,为判断孔洞含油气特性提供了依据。
[Abstract]: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hina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the depth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deep,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nd cavities is complex,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re difficult. Therefor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eismic attributes of carbonate pores based on physical model is carried out,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reserve estimation, and takes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physical model of carbonate reservoir in Hala Hattang area of Tarim as the data base.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holes in buried hill karst area and interlayer karst area are studied, and the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and 3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are used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holes in buried hill karst area and interbedded karst area.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the volume of hole reservoir and the real volume in buried hill karst area and interlayer karst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ifferent overburden structure of hole reservoir in buried hill karst area and interlayer karst area is analyze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of sparse constrained inversion, the difference of relationship curves between engraved volume and real volume under different pore filling and different pore size factors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of sparse constrained inversion, an example of synthetic seismic records is obtained. Recognizing that the time-frequency energy spectrum has higher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 better time-frequency focusing and better anti-noise than the traditional spectr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such as STFTs transform and CWT, and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gnal, The time-frequency phase spectrum not only clearly reflects the time-frequency energy distribution, but also has effectively identifiable phase information. The time-frequency energy spectrum decomposed by sparse constrained inversion spectrum is combined with the time-frequency phase spectrum. Us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orosity reservoir assemblages in carbonate rocks, through regular hole combinations in physical model data, examples of cave-hole and layered vertical combinations, and an example of an actual seismic profile. It is shown that this method is helpful to judge the combination form and the number of pore components of the multi-porosity reservoir, and to provide a favorable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the volume of the pore body. According to the sparsity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of sparse constrained inversion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seismic signal, the post-stack seismic profile of carbonate physical model data and actual data is de-noised, and the random noise is effectively removed. The spectral ratio method is used as the basis of the algorith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Q value in frequency domain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result of spectrum estimation, and accurate spectrum estimation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estimation of Q value. The problem of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 and poor noise resistance exists when the traditional spectral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Q value. The sparse constraint inversi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makes up for this defect. Therefore, a Q value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sparse constraint inversi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s proposed. The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are proved by an example of synthetic seismic data. It has been applied to carbonate pores with different gas content and different porosity, and some understanding has been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judging the oil-gas characteristics of pore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J.Le Bas ,王奎仁;碳酸盐岩岩浆[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2 梁湘沅;;碳酸盐岩中的化石碎片[J];化石;1986年03期
3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4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5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6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7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8 ;《古地理学报》刊登的与碳酸盐岩有关文章题录[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9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10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基于物理模型的碳酸盐岩孔洞地震属性量化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纪国法;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分形复合油气藏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8 杨勇强;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裂缝性碳酸盐岩储气库注采渗流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鲁杰;高石梯震旦系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机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阮玉龙;硅酸盐矿物—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岩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5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98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9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