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两期变形相关混合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02-12 11:17

  本文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混合岩化 渐新世 锆石U-Pb测年 出处:《地学前缘》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走滑断裂带。沿该断裂带发育长约120km、宽约3~5km的混合岩。运动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其与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两期变形有关。第一期变形发生在32~27 Ma,混合岩显微构造显示强烈压扁机制,反映了沿鲜水河断裂带的挤压变形机制。第二期混合岩中两个淡色体的样品获得了25.06 Ma和20.9 Ma的锆石U-Pb年龄,限定混合岩化的时间约为25~20 Ma。这期混合岩以发育左行走滑的矿物生长线理为特征,反映了走滑的应力体制。与这期混合岩密切相关的5块花岗岩样品均获得了20~19 Ma的锆石U-Pb年龄,代表了混合岩化作用的结束。两期混合岩的发现限定了鲜水河断裂带新生代由挤压体制到左行走滑体制的转变,也即鲜水河断裂带新生代走滑起始时间27~25 Ma。该发现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long the fault zone, mixed rocks of about 120 km long and about 3 ~ 5 km wid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kinematics and geochronology data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zone coincided with th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period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Deformation related. The first stage of deformation occurred at 32 ~ 27 Ma.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igmatite shows a strong flattening mechanism. It reflects the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mechanism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he zircon U-Pb ages of 25.06 Ma and 20.9 M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s of the two light colored bodies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migmatite. The time limit for migmatization is about 25 ~ 20 Ma.The migmatit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eral growth line of left strike-slip. It reflects the stress regime of strike-slip. The zircon U-Pb ages of 20 ~ 19 M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5 granite sampl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gmatite. It represents the end of migmatization. The discovery of migmatite in two periods limite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on system to left strike-slip system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the Cenozoic. This discove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enozoic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168)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WF201413)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67;12120114002211)
【分类号】:P597.3;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洪;鲜水河断裂带断裂分叉机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英文)[J];地震研究;1984年06期

2 龙德雄;;从地震地裂缝及地貌特征分析鲜水河断裂带的现今应力状态[J];四川地震;1984年02期

3 刘本培;;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形变与断层蠕动[J];四川地震;1985年02期

4 邓天岗,龙德雄;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结构与地震[J];地震研究;1986年01期

5 李建中;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形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6年03期

6 闻学泽;贾晋康;;鲜水河断裂带强震危险性的预测[J];四川地震;1988年03期

7 安欧,高国宝;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J];地震地质;1993年02期

8 唐汉军,史兰斌,胥怀济,,应绍奋,李祖信,刘行松;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一次强烈古地震的发现[J];地震研究;1995年01期

9 冉洪流;何宏林;;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破裂源强震震级(M≥6·7)及复发间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熊探宇;姚鑫;张永双;;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桂喜;范军;闻学泽;辛华;;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钱洪;;鲜水河断裂带近代位错与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3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陶本藻;杜方;;稳健基准应变分析法用于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刘冠中;马瑾;;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协同化”的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苏金蓉;;基于重复地震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C];2014年

7 李天垜;;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的主要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黄福明;杨智娴;;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力积累与释放[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李大虎;吴萍萍;丁志峰;;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色拉哈断裂隐伏段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10 韩渭宾;蒋国芳;;再论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运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艳芬;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505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05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