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河流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02-13 09:53

  本文关键词: 河流沉积学 研究热点 研究方向 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 出处:《沉积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7月17日—21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举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河流沉积学学术会议,吸引了当今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从事河流沉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众多知名学者参会,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发展方向。重要进展有:1)河流动力学及其变化过程研究。其中包括将今论古法论现代河流沉积过程与古老地层对比,河道—洪泛平原体系的越岸复合沉积动力学,河流动力学与变化过程研究展望,恢复河道迁移过程:新一代平面图演化模式的讨论,冲积河流和基岩河流的湍流、颗粒间作用和沉积作用;2)陆缘河流。包括河流入海处的地貌动力学与沉积学,河流补给边缘的沉积物搬运、地貌和地层特征,干旱地区河流、冲积扇体系与风的相互作用,植被生长前、无植物生长、或是植被发育区河流的沉积过程研究;3)河流沉积地层及其地下资源。包括源—汇系统,"河流相模式"是否有用的讨论,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概念的厘定等;4)河流地貌变化。包括气候改变、泥泞植被洪泛平原等对河流沉积物通量、河流模式等产生影响,河道中冲积岛屿的演化和稳定河流的蛇曲化,河流环境中沉积物生物作用等。基于上述资料分析,认为河流演化过程从定性向定量化研究,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是河流沉积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应用定量建模、数学计算等方法进行精准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是新一代从源到汇研究的重要工具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并开展研究的方向。
[Abstract]: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vial sedimentology was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from July 17th 2017 to 21s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vial sedimentology, held every four years, has attracted today's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a large number of renowned scholars in fluvial sediment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n Australia and Asia, The research results fully reflect the importan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iver sedimentology. The important progress includes the study of river dynamics and its changing proc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ng and the ancient strata, The study prospects of Sedimentary Dynamics, River Dynamics and variation process of River-Flood Plain system, Restoration of Channel Migration process: discussion of New Generation Plan Evolution Model, turbulence of Alluvial Rivers and bedrock Rivers, Intergranular interaction and sedimentation2) marginal rivers, including 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ology of rivers entering the sea, sediment transport, geomorphology and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ivers in arid areas, alluvial fan systems and wind interactions,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Rivers in vegetated areas before vegetation growth, or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Rivers in vegetated areas 3) River-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and its underground resources, including source-sink systems, discuss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fluvial facies models", braided rivers, reticular river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muddy vegetation flood plain and so on, which influence river sediment flux, river model, evolution of alluvial islands in river channel and stable serpentization of riv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dat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iver evolution proces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physical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river sedimentology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odeling, The U-Pb dating technique of detrital zircon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generation from source to sink and so on. It i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at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carry out.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3-001)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课题(2016B-0502,2016B-0302)~~
【分类号】:P5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森加;李飞宇;;河流相砂体细分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8期

2 冯洪升;;综合地震和先验地质模式的河流相多点统计建模[J];内江科技;2014年03期

3 B.Ted;李彦兰;;地层和构造对河流相油气储集层的构成及分布的控制[J];吐哈油气;1999年03期

4 夏同星;李英;黄江波;;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开发地震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S1期

5 邓宏文,王红亮,阎伟鹏,苏宗富,谢晓军,宋国齐,林会喜;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6 曹学明;王玉柱;;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地层对比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7 纪友亮;周勇;吴胜和;史长林;岳大力;;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胡光义;陈飞;范廷恩;孙立春;赵春明;高云峰;王晖;宋来明;;渤海海域S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复合砂体叠置样式分析[J];沉积学报;2014年03期

9 张会卿;赵林丰;彭光艳;燕云;;河流相储集层砂体精细雕刻技术在港东一区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4期

10 梁金萍,国景星,于洪洲;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探讨及其在济阳坳陷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明君;夏同星;李英;;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实践[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童川川;邓宏文;任收麦;张聪;;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大庆长垣地区扶余油层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鲜本忠;;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建筑结构及其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忠;;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孙枢;;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的30年——庆祝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30周年[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孝林;;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由雪莲;;沉积学发展的回顾[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郭璇;王斌;潘建国;谭开俊;;地震沉积学研究及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由雪莲;潘云唐;;沉积学发展的回顾[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10 李思田;;从能源需求形势看沉积学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曹南燕 陈华文;第二届沉积学研讨会召开[N];中国矿业报;2001年

2 记者 田雪莲 滕艳 通讯员 曹雪晴;沉积学发展应海陆并重古今结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千余名专家汇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N];中国石油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滕艳 田雪莲 本报通讯员 曹雪晴;未来沉积学:海陆并重 古今结合[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闫伟鹏;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新近系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王延忠;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明禄;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4年

4 胡毅;台湾海峡西侧近岸沉积及主要河流贡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翟春凤;萨中开发区河流相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2 陈蓉;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纪河流相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马尚福;河流相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童川川;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邢艳允;河流附近浅、薄含水层中热能存储与运移规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徐振永;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7 陶泽丹;潍北凹陷地震沉积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0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0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