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在柳州太阳村镇岩溶塌陷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岩溶塌陷 高密度电法 岩溶裂隙带 断裂破碎带 输油管道 抽水机井 太阳村镇 柳州 出处:《地质与勘探》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查明柳州太阳村镇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采用高密度电法对该塌陷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对于确定土层的厚度,区分土层和岩石的分界面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电阻率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可以较好的圈定地下岩溶裂隙带的发育位置,结合地质资料,对识别断裂破碎带也有较好的效果。三个塌陷区的致塌地质背景不尽相同:第Ⅰ,Ⅲ塌陷区塌陷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分别由机井抽水及输油管道铺设引发;第Ⅱ塌陷区塌陷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关,由断裂破碎带触发。通过高密度电法反演结果断面图,能较准确地查明塌陷的潜伏隐患区:第Ⅰ塌陷区的隐伏区为通过抽水井的近东西向的岩溶裂隙带,第Ⅱ塌陷区地质灾害的潜伏区为断层西侧的岩溶裂隙带,第Ⅲ塌陷区的隐患区为输油管道附近东侧的岩溶裂隙带,均位于人类活动频繁附近地段及构造发育带。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karst collapse in Yangcun Town, Liuzhou C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collapse area by means of high-density electr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soil layer is determined by high-density electrical method.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 of resistivity,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karst fracture zone can be well delineated,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data. The collaps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llapse areas is different: the formation of collapse in the first and third collaps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which is caused by pumping water from machine wells and laying oil pipelines,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lapse in the second subsidence area is related to natural factors, which is triggered by the fracture zone. The potential potential area of collapse can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the hidden area of the first subsidence area is the karst fissure zone near the east-west direction through the pumping well, and the latent area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second subsidence area is the karst fissure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fault. The hidden danger zone in the third subsidence area is the karst fissure zone in the east of the oil pipeline, which is located near the area of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ectonic development zon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37121303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00)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控基金项目(YYWF201643)联合资助
【分类号】:P631.3;P64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琪,王珍;高密度电法在上海地区的应用[J];上海地质;2005年01期
2 谭延玲;孙海民;乔丽;;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年04期
3 刘小军;李长征;王家林;吴健生;;高密度电法概率成像技术在堤防隐患探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4 邓超文;;高密度电法的原理及工程应用[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祁增云;;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实例[J];西北水电;2007年04期
6 赵会会;李文尧;王进朝;阮珏;;高密度电法在尾矿库勘察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1期
7 张小香;白香玲;;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空洞[J];高原地震;2008年03期
8 何淑军;吴树仁;孙进忠;高一飞;;高密度电法在西气东输施工道路料场勘查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9 马伏生;刘继光;严建民;;高密度电法在防空洞勘察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8年04期
10 杜华光;;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利平;徐晓英;;高密度电法在水库检测中的应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2 董浩斌;王传雷;;浅议高密度电法几个问题[A];资源、环境与工程电法勘探方法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建平;;高密度电法在城市工程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吕玉增;阮百尧;;高密度电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研究[A];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宴辉;王诗东;熊壮;朱世山;;超高密度电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祁民;张宝林;梁光河;陈友明;管刚;;高分辨率预测地下复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密度电法在山西阳泉某复杂采空区中的初步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祁民;张宝林;梁光河;;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董浩斌;王传雷;唐筱眸;;三维高密度电法勘探及试验[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刘晓东;张虎生;邢应太;;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地质调查中的应用[A];资源、环境与工程电法勘探方法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寇玉才;王俊祥;程洪明;;青海江仓煤矿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A];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俊 刘志远 王福宝;高密度电法“剑指”碳酸盐岩出露区[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邱宏喜 张志臣;EH4电磁系统和高密度电法联合找矿效果好[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刘迎娟;水环地调中心完成多项南极科考任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冰;高密度电法仪器测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啸;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煤矿多层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东时;基于混频编码的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尚;山地多雷区变电站的防雷接地设计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雷世红;高密度电法室内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钟韬;超高密度电法在探测采空区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碧勇;高密度电法发射机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郭清石;高密度电法对溶洞勘探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李龙;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灾害源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10 蔡斌;高密度电法模型研究与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5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2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