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评估
本文关键词: 地震灾害 人口风险 层次分析法 陇南地区 出处:《自然灾害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肃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风险程度随烈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大。烈度8度下陇南地区开始出现人口高风险区,其面积占陇南地区总面积的2%;烈度9度下有23.5%面积的区域处于地震灾害人口高风险区;烈度10度下有33.4%的区域人口受到高地震灾害风险的威胁。在行政区划上,烈度8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8.18%;烈度9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44.37%;烈度10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西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57.3%。利用汶川地震的实例进行了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 population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Longnan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The population risk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Longnan region is evaluated by AH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risk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Longnan region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nsity. High risk population areas, Its area accounts for 2% of the total area of Longnan region; 23.5% areas under the intensity of 9 degrees are in the high risk area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opulation; 33.4% of the area population under the intensity of 10 degrees are threatened by the high risk of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largest area of high risk area under intensity of 8 degrees is Dangchang County,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8.18 of the area of district county, and the area of high risk area of high risk area under intensity of 9 degrees is Dangchang County. The area of high risk area at 10 degrees is Xihe county, which accounts for 57.3% of county area. The exampl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which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has high reli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45RJYA289) 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1504FKCA065)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5IESLZ06)~~
【分类号】:P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建盛,苗崇刚,李成日,王海波;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3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3期
4 毛国敏;顾建华;吴新燕;;地震灾害的分类和分级方法研究[J];地震学报;2007年04期
5 ;为什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6 赵旭国;;西汉至元末甘肃地区地震灾害的发生及特点初探[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7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02期
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灾害[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龚强;吴琼;陈征山;;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2009年01期
10 ;历史上的中国地震灾害[J];路基工程;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韩东银;魏英祖;;生态系统地震灾害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9 E.Smith;;新西兰的地震灾害与减灾[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李亦纲;曲国胜;杜小霞;黄建发;尚红;;全球地震灾害预警系统的初步设计与实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强;发扬顽强奋战精神 同心战胜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N];绵阳日报;2014年
3 蔺津;自治区政协召开《宁夏地震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N];华兴时报;2008年
4 崔永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上的青海高原地震灾害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周琳 记者 彭溢;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提升[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熊燕;我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提升[N];云南日报;2013年
7 主讲人 袁一凡 整理 嘉星一族;绝处逢生:地震灾害如何预防[N];北京科技报;2011年
8 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供稿;宁夏地震灾害特点[N];华兴时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战胜地震灾害[N];四川日报;2013年
10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朔州市历史上的地震灾害[N];朔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2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6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焦译布;城市地震预防与减灾管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5 韩晓敏;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吴梦初;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洋;新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D];复旦大学;2014年
9 李陶;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于丽丽;政府职能视域下的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25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2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