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本文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储层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孔径分布 延长组页岩 延长探区 出处:《现代地质》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评价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气能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9段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CO2和N2气体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少量晶间孔和溶蚀孔,有机质孔发育较少,为陆相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2)延长组页岩中介孔(2~50 nm)贡献了其主要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占总孔容的74.37%,占总比表面积的64.40%,且长9段页岩的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大于长7段页岩;(3)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以狭缝型孔和板状孔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0.4~0.9 nm、3~25 nm和5~200μm区间段内,延长组页岩平均孔径为8.53 nm,且长7段页岩平均孔径大于长9段页岩;(4)页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矿物成分含量共同影响着延长组页岩孔隙的发育,其中矿物成分含量是以介孔孔隙为主的延长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及成熟度的增加主要对页岩中微孔孔隙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servoir space and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terrestrial shale gas reservoir, the upper Triassic Chang 7 member and Chang 9 member shale in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of Ordos Basin were studied. The pore type characteristics, por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tinental shale gas reservoir were studied by low temperature CO2 and N2 gas adsor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icropores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f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Intergranular pore and intragranular pore are dominant, a few intergranular pore and solution pore, and organic matter pore are less developed, which provides a storage spa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errestrial shale gas.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hang 9 shal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7 shale,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mainly slit pore and plate pore, and the pore siz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0.4 nm and 5200 渭 m, and the pore size of Chang 9 shale is 64.40% and 64.40% of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hang 9 shal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ose of Chang 7 formation,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mainly slit type pore and plate pore.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is 8.53 nm, and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Chang 7 sha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9 formation shale,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Chang 7 sha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9 formation shale, and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content of mineral compositio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pore in Yanchang 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mineral components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pores in Yanchang formation with mesoporous pores, and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maturi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ores in shal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125)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131102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6ZX05007-003)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庆;王哲;郭曼;张吉振;祁帅;周宝刚;张伟;;黔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熊健;罗丹序;刘向君;梁利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6年02期
3 唐相路;姜振学;李卓;李卫兵;杨佩佩;黄何鑫;郝进;;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J];现代地质;2016年01期
4 张明扬;李贤庆;王哲;董泽亮;郭曼;牛海岩;郭俊枫;;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J];现代地质;2016年01期
5 赵靖舟;王芮;耳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学前缘;2016年01期
6 吴松涛;邹才能;朱如凯;袁选俊;姚泾利;杨智;孙亮;白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储集性能[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7 李贤庆;王元;郭曼;张吉振;赵佩;徐红卫;杨杰;王飞宇;;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8 王香增;刘国恒;黄志龙;孙兵华;史鹏;杨潇;;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储层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7期
9 杨巍;陈国俊;吕成福;仲佳爱;徐勇;杨爽;薛莲花;;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3期
10 薛冰;张金川;唐玄;杨超;陈前;满向杰;党伟;;黔西北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储气特征[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heng Feng;Yujiang Shi;Jiahong Li;Liang Chang;Gaoren Li;Zhiqiang Mao;;A New Empirical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from Conventional Logs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7年03期
2 李振;邵龙义;侯海海;郭双庆;赵升;姚铭檑;阎纯忠;;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J];现代地质;2017年03期
3 冯小龙;敖卫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4期
4 徐红卫;李贤庆;祁帅;周宝刚;王哲;高文杰;陈金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现代地质;2017年02期
5 刘宇;彭平安;;不同矿物组分对泥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学报;2017年03期
6 张建坤;何生;颜新林;侯宇光;陈小军;;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及热成熟演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7 谢非;丁文龙;尹帅;;陆相泥页岩储层岩石物理性质及含气性影响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05期
8 孙寅森;郭少斌;;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9 李成成;周世新;李靖;杨亚南;付德亮;马瑜;李源遽;;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17年02期
10 张顺;王永诗;刘惠民;陈世悦;谭明友;张云银;郝雪峰;谢忠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细粒沉积微相对页岩油储层微观结构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常青;朱炎铭;陈尚斌;;浙西荷塘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2 陈尚斌;秦勇;王阳;张寒;左兆喜;;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3 朱炎铭;张寒;亢韦;王阳;陈尚斌;;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微孔缝特征:生物发育与孔隙网络[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4 肖贤明;王茂林;魏强;田辉;潘磊;李腾飞;;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远景区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5 郭曼;李贤庆;张明扬;张吉振;董泽亮;刘洋;牛海岩;蔡月琪;;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02期
6 陈方文;卢双舫;丁雪;;泥页岩吸附气能力评价模型——以黔南坳陷牛蹄塘组吸附气含量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7 徐祖新;;基于CT扫描图像的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年06期
8 郭英海;赵迪斐;;微观尺度海相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9 何建华;丁文龙;付景龙;李昂;代鹏;;页岩微观孔隙成因类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年05期
10 王伟锋;刘鹏;郑玲;周晓光;姜帅;;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量和产量预测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4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5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9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曾溅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磊锋;赵鹏;;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分析[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军;下组合石油勘探:延长下面找“延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富文;缓慢延长神经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张新勃;瓦窑堡油田屈家沟油区延长组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方艳梅;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油气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朱源泉;ZL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6 董凌峰;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闻金华;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王丽;校正QT间期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6年
9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9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2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