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出处:《地质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146~35 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228~9 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3其中,在21~16 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4在25~27 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Abstract]:The Himalayan Cenozoic pinkish granit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S-type granite in the world. It mainly distributes in two nearly parallel EW tectonic belts. Experimental petrology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se pallor granite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deep melting of the earth's crust by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rocks, the Tethys Himalayan belt and the high Himalayan belt. The partial melting type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tectonic deform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thickening crustal conditions and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bimica granite with a high Sr/Y ratio of 2289 Ma and a decompression condition, 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ickening the crust, and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 Due to the rapid exhumation of subduction materials, Muscovite dehydrates and partially melts, forming granitoids with high Rb/Sr ratio. During the period of 21 ~ 16 Ma,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ning of E-W extension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rift system. Water induced partial melting of Muscovite from argillaceous rocks resulted in partial melting of Muscovite by high pressure water during 2527 Ma,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ranitoids with lower Rb/Sr ratio and higher content of Sr and B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25010,41503023,4127303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J151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5027101)联合资助成果
【分类号】: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源恒;吴东山;王德俊;杨章旗;李火根;;拉雅松遗传多样性及同域分布种间亲缘关系分析[J];广西植物;2014年03期
2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J];少年科学(中法合作版);2004年12期
3 胡明城;国际地学界对喜马拉雅-喀喇昆伦-青藏地区的研究[J];测绘科技动态;1997年01期
4 ;中外科学家将考察喜马拉雅[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9期
5 ;穿越喜马拉雅山脉[J];少年科学;2011年Z1期
6 闻正;;冈底斯山是比喜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脉[J];科学;2014年04期
7 ;喜马拉雅的“悲剧”[J];世界博览;2010年02期
8 董泰;美国研究人员预言: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发生大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1期
9 施心路,史新柏;微齿喜马拉雅低额n灥纳秤敕⒂齕J];动物学报;1996年03期
10 董保纲;;飞越喜马拉雅[J];青年科学;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弗雷德里克·达拉贡;周苏亮;;喜马拉雅的神秘古碉[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2 奉公;朱树标;;创办国际喜马拉雅艺术节的构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之孟;;喜马拉雅构造[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邱家和;打造“黄盒子”喜马拉雅中心揭幕[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记者 邱家和;十年磨一剑[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朱玉卿;《喜马拉雅王子》10月20日全国上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朱玉卿;藏语大片《喜马拉雅王子》北京上映受好评[N];中国电影报;2006年
5 周政保;《金色喜马拉雅》:滋润人的灵魂[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唐建军;《喜马拉雅王子》:有特色的名著改编[N];中国电影报;2006年
7 记者 武云生;中外科学家将考察喜马拉雅[N];科技日报;2006年
8 董昌俊 黄怡荣;中尼两国共同打造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N];西部时报;2009年
9 记者 王素琴;是否退缩需要更多资料支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静;喜马拉雅王国的“农村革命”[N];华夏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娄天骄;关于喜马拉雅条款及其效力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1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3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