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低温热年代学在青藏高原构造地貌发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2-26 18:12

  本文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构造地貌 发育过程 青藏高原 出处:《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构造地貌学被誉为揭开高原隆升历史的钥匙,但一直受困于年代学的制约。低温热年代学的成熟和进步可为构造地貌研究提供精确的年代学支持。综述了最近几年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研究动态,重点讨论高原构造地貌学的发展问题。建议选取构造地貌发育过程中的直接信息载体(地质地貌岩体)以及相关沉积(新生代盆地沉积物、现代河流沉积物、阶地序列),采用多矿物(磷灰石、锆石等)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这些优势互补方法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这些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信号载体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分析,据此可重建高原各块体的构造地貌发育过程。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构造地貌发育模式,并指出低温热年代学信号解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Abstract]:Tectonic geomorph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key to the history of plateau uplift. The maturity and progress of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can provide accurate chro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The research trends of uplift proces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in the plateau.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rect information carrier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 rock mass) and related sediments (Cenozoic basin sediments, modern river sediments) should be selec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Terrace sequence is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by means of multiple mineral (apatite, zircon, etc.) fission track and U-Thn / he thermal chronology. A systematic chro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se distinct and interrelated signal carrier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i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in various blocks of the plateau can be reconstructed. Several possible models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an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w-temperature thermal chronological signals are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热年代学重建贵德地区新生代构造地貌发育过程”(编号:41671001)资助~~
【分类号】:P542;P9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LI JiJun;ZHOU ShangZhe;ZHAO ZhiJun;ZHANG Jun;;The Qingzang Movement: The major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5年11期

2 邓涛;王晓鸣;王世骐;李强;侯素宽;;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3 滕吉文;司芗;王谦身;张永谦;杨辉;;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与理念的厘定[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1期

4 郑洪波;郭正堂;邓涛;;新生代东亚地形、水系与生物地理演变——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拾粹[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5 刘晓东;石正国;郭庆春;王昭生;;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东亚季风及亚洲内陆干旱演化——来自气候数值模拟的启示[J];自然杂志;2014年03期

6 王修喜;Massimiliano Zattin;李吉均;宋春晖;陈述;杨成;张盛达;杨积伟;;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History of Western Qinling: Evidence from Sedimentary and Fission-Track Dat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年04期

7 苗琦;钱方;赵志中;刘晓刚;;黄河贵德段河流阶地及演变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年01期

8 王国灿;曹凯;张克信;王岸;刘超;孟艳宁;徐亚东;;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的时空格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9 张克信;王国灿;季军良;骆满生;寇晓虎;王岳明;徐亚东;陈奋宁;陈锐明;宋博文;张楗钰;梁银平;;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分区与序列及其对隆升的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2期

10 赵文津;吴珍汉;史大年;熊嘉育;薛光琦;宿和平;胡道功;叶培盛;;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横穿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J];地球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利荣;李建星;岳乐平;王洪亮;郭怀军;朱小辉;朱涛;杜凯;张睿;张云翔;弓虎军;;祁连山及邻区古-新近纪地层分区与构造-沉积演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2 郑洪波;魏晓椿;王平;何梦颖;罗超;杨青;;长江的前世今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3 方小敏;;青藏高原隆升阶段性[J];科技导报;2017年06期

4 牛晓路;李国彪;;藏南东特提斯最高海相层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5 侯吉立;刘秀铭;马明明;章余银;吴海斌;;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地层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6 王修喜;;低温热年代学在青藏高原构造地貌发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7 GAO HongShan;LI ZongMeng;LIU XiaoFeng;PAN BaoTian;WU YaJie;LIU FenLiang;;Fluvial terra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Weihe River valley evolution in the Sanyangchuan Basi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年03期

8 沈青强;曹凯;王国灿;徐亚东;张克信;;剑川-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构造变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1期

9 Kai Tan;Caihong Zhang;Bin Zhao;Qi Wang;Ruilin Du;Rui Zhang;Xuejun Qiao;Yong Huang;;Multiplicity of solutions to geophysical inversion reflected by rupture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7年01期

10 樊小龙;余平辉;曾亮;焦学尧;江小青;杨平;马锦龙;;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生物地层年代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娇龙;滕吉文;杨辉;;青藏高原Moho界面起伏样式对通道流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基于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9期

2 刘晓东;DONG BuWen;;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3年Z2期

3 张永谦;滕吉文;王谦身;胡国泽;皮娇龙;;河套盆地及其邻近地域的地壳结构与深层动力学过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5期

4 杨辉;滕吉文;皮娇龙;;青藏高原通道流模型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5 赵志军;刘勇;陈晔;张茂恒;舒强;李才林;;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胡国泽;闫亚芬;;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成层速度结构与深部层间物质的运移轨迹[J];岩石学报;2012年12期

7 ;Modeling the clim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bregional uplifts within the Himalaya-Tibetan Plateau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35期

8 雍永源;;青藏高原西南部南北向构造研究的新见解[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年03期

9 王晓鸣;曾志杰;竹内哲二;;生物古地理、分子分异时间及化石纪录:古中华貂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的新材料(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2年03期

10 喻学惠;莫宣学;赵志丹;和文言;李勇;;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及南北构造带成因初探[J];岩石学报;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义;试论东亚构造地貌及其演化的若干主要特征[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2 王岸;王国灿;;构造地貌及其分析方法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4期

3 柏美祥;新疆构造地貌的若干特点[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4 张永权;;断裂构造地貌的遥感分析——以内蒙大青山山前断裂为例[J];遥感信息;1991年02期

5 康来迅;昌马断裂带活动构造地貌之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2期

6 陈建庚;苗岭山地构造地貌的发育及其生态环境的分异特征[J];贵州科学;2004年03期

7 柏美祥;新疆构造地貌的若干特点[J];新疆地理;1983年02期

8 张虎男;构造地貌研究在广东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5年01期

9 黄美化;刘蓉蓉;;试论构造地貌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2期

10 王战;陆内水体浅识——兼谈波浪状构造地貌的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陶晓风;刘登忠;朱利东;石和;马润则;胡新伟;;西藏阿里夏康坚雪山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黄伟亮;杨晓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与侧向生长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百篪;刘小凤;赵振民;;黄河河谷构造地貌研究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孙颖;谢飞;李辉;王超;;基于DEM的流域构造地貌分析——以鄂西清江流域为例[A];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江苏上海论文分册)[C];2012年

5 宿渊源;张景发;姜文亮;蒋洪波;李强;;基于资源卫星三号测绘卫星DEM的大青山山前断裂构造地貌特征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施炜;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石峰;南汀河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腾文;甘孜—玉树断裂北西段活动性及其构造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付明庆;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睿博;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曹现志;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吴奇;华北地块中部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乔宝成;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建岭;雅砻江中游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毕丽思;基于DEM的活动构造地貌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1539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39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