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饱和黏性土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应用与对比:以苏北沿海平原黏土为例
本文关键词: 黏性土 渗透系数 δO化学示踪 室内实验 经验公式 苏北沿海平原 水文地质 出处:《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渗透系数(K)是水文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参数,而低渗透介质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场地的尺度、介质的扰动程度等均会对K的确定产生影响.利用δ~(18) O化学示踪法、室内试验及经验公式法估算饱和黏性土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对比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适用性.以苏北沿海平原第四纪厚层黏土为例,δ~(18) O化学示踪法预测厚层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低于10~(-11) m/s,室内法测得渗透系数为2.61×10~(-8)~9×10~(-12) m/s,经验法预测值较大,是室内法的几倍到几十倍.δ~(18) O化学示踪法是表征天然条件下长时间的实验结果,除了反映数十米厚层黏性土的等效渗透性能,还可预测黏土孔隙水的渗流时间;结合测定黏土样品液塑限等室内实验参数,室内实验和经验公式法可以提供系列剖面黏土的渗透系数,更清晰地说明厚层黏土剖面不同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差异性.
[Abstract]: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K)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field of hydrogeology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ut the structure of low permeability medium is more complicated. The degree of disturbance in the medium has an effec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K.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aturated clay is estimated by means of 未 ~ (18) O chemical tracer method, laboratory test and empirical formula metho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prediction method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aking the Quaternary thick clay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未 ~ (18) O chemical tracer method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ick clay layer less than 10 ~ 10 ~ (-11) m / s,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measured by indoor method was 2.61 脳 10 ~ (-8) ~ (-8) 脳 10 ~ (-12) m / s. The 未 ~ (18) O chemical tracer method 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long tim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of tens of meters thick layer clay, but also predicts the percolation time of clay pore water.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empirical formula method can provid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lay in a series of sections, and more clearly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ediction methods in thick clay profile.
【作者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72258) 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EFGD2013007)
【分类号】:TU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辛荣;;对本刊1960年第2期“有关计算渗透系数与单位ng水量的几个常用公式制表介绍”的意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5期
2 邓惠森;;岩土层垂向渗透系数与径向渗透系数[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3 张道勇;渗透系数尺度效应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张贵金,徐卫亚;岩溶坝区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王钊,庄艳峰,李广信;单井现场测量渗透系数[J];工程勘察;2003年04期
6 张宜虎,杨裕云,王亮清,尹红梅;确定堤坝工程地基渗透系数的敏感分析法[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7 邓友生;何平;周成林;李宜池;房建宏;黄世静;张清华;;含盐土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8 王万杰;束龙仓;王志华;;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2期
9 褚学伟;綦娅;;确定渗透系数的地下水位计试验法[J];地下水;2008年05期
10 来文立;宋进喜;沈鹏云;;渭河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深度变化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朱亚;葛晓光;李成明;韩东亚;;淮北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粒度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周鹏鹏;李国敏;石景熙;时公玉;巫润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地下水封洞室涌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李振;骆亚生;刘金禹;;岩芯渗透系数的一种测定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成柱;周志芳;;基于Monte-Carlo法的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随机性模拟[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刚;陈亮;陈建生;许波琴;;基于竖管法和微水试验相结合的探测砂土渗透系数的方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加祥;张文泉;李白英;肖洪天;;煤层底板岩体导水破坏判据的探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腾;基于逆序贯模拟及相关概率场方法的非高斯渗透系数场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孙蓉琳;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张乾飞;复杂渗流场演变规律及转异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斯美;河流淤塞—反淤塞对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刘慧中;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蒙蒙;泾阳县南塬黄土边坡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广朋;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及渗漏水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5 蒋卫威;北洛河潜流带渗透系数与水交换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河貌地形的响应关系[D];西北大学;2016年
6 余姝萍;砂柱中渗透系数及水气运移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罗琳;水物理化学作用下渭河河床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高敏;半干旱地区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沈鹏云;渭河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崔一娇;基于软—硬数据的饱和带渗透系数估算[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49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4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