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水化学在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循环中的指示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01 09:21

  本文关键词: 水化学 伊犁河谷 地下水循环 指示作用 出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沿地下水运动方向,重点研究典型剖面水化学在地下水循环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号剖面"潜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浓度在地貌类型(强倾斜砾质、缓倾斜含砾细土、冲洪积细土平原区)分界部位浓度上升,出现峰值。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号剖面"主要阳离子与阴离子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沿程变化图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即水样F4W04点。从水样点YN01W20到F4W04点,如Ca2+从188.4 mg/L降至48.1 mg/L等。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SO_4—Ca·Na、HCO_3·SO_4—Ca·Mg、HCO_3—Ca。水化学结果指示了存在局部循环系统、中间循环系统,地下水以水平方向运移演化特征为主,循环交替强度由北向南逐步减弱,并且地下水循环速率与所处地貌类型紧密相关。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long the direction of groundwater move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hydrochemistry in groundwater cycle evolution of typical se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ain water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 phreatic water of "Section 1" lies in the geomorphologic types (strong gravelly, gently inclined gravel fine soil).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hemical types of water are HCO3-CaHCO3 路SO_4-Ca 路MgHCO3 路SO_4-Ca 路Na.The main cations and anions in Section 2 have the same change law,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inflection point in the diagram of variation along the course. From YN01W20 to F4W04, such as Ca2 from 188.4 mg/L to 48.1 mg/L, etc.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hemical type of water is HCO_3 路SO_4-Ca 路Nahco _ 3 路SO_4-Ca 路MgHCO _ 3-Ca.The hydrochemical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local circulatory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circulation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are dominant, the alternating intensity of circul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circulation rate of ground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morphological type in which it is located.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1212011220972)
【分类号】:P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鉴银,傅瓦利;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庞忠和;郭永海;苏锐;秦大军;许冰;;北山花岗岩裂隙地下水循环属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徐梦瑶;梁秀娟;王益良;李强;姜佳浃;;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2年02期

4 成六三;伊晓宏;;喀斯特地貌区采煤塌陷对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5 夏雨波;谢海澜;王冰;胡云壮;王小丹;白耀楠;张金起;;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年04期

6 潘世兵,王忠静,曹丽萍;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持续利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7 柳富田;苏小四;董维红;苏耀明;俞发康;;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深度确定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8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李建华,李玉静;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地热资源形成分析——以平顶山矿区为例[J];地球学报;2000年02期

9 于静洁;宋献方;刘相超;杨聪;唐常源;李发东;佐仓保夫;近滕昭彦;;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兴华;;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盐运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柏钰春;王磊;;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岩相古地理[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2 李壮;马震;孙瑞华;;鲁北平原含水系统划分及地下水循环条件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侯光才 尹立河;同位素测年探西北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恒;基于水化学演化规律的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温汉辉;雷州半岛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徐威;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聂振龙;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5 陈鲁;吐鲁番盆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柳富田;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循环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尚海敏;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邵杰;新疆伊犁—巩乃斯河谷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曹阳;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典型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尹立河;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王晓曦;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高东燕;灵武大泉地区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小元;鄂尔多斯盆地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和水化学形成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鸿;仁怀高大坪乡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玉;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泾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j;乌兰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51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51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