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02 16:03

  本文选题:白云岩问题 切入点:微生物白云石 出处:《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有关微生物白云岩沉淀作用机制的研究拓宽了沉积学中"白云岩问题"研究的视角。硫酸盐还原反应、产甲烷作用、有机分子水解等一系列可促进沉淀白云石的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发现,延伸了微生物白云石(岩)形成模式;有关可溶解硫化物催化白云石沉淀的研究,不但强调了硫酸盐还原反应机制,也为重新认识硫酸盐还原反应促进白云石沉淀机理提供了新线索。在现代环境中,微生物席内的原生白云石沉淀的发现,将微生物过程引入地表环境原生白云石沉淀作用和机理的研究,可能为寻找地层记录中的微生物白云石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工作手段和思考途径。然而更加复杂的白云岩地层记录说明,运用微生物白云石去解释复杂的地质记录还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icroorganism dolomite precipitation has broadene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of dolomite in sedimentology. The discovery of microbial metabolic mechanism of precipitated dolomite, such as organic molecular hydrolysis, extends the formation model of microbial dolomite (rock), and studies on the catalytic precipitation of dolomite by soluble sulfides. It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mechanism of sulfate reduction reac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clue for re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sulfate reduction reaction to promote dolomite precipitation. The microbial process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primary dolomite in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It may provide more useful means of work and thinking for searching for microorganism dolomite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However, the more complex dolomite stratigraphic record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dolomit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plex geological records still has many limit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National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华北克拉通北缘寒武系生物丘沉积组构多样性研究”(41472090,40472065)
【分类号】:P588.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廷芹 ,钱小鹗;白云岩微溶蚀研究某些新进展[J];广西地质;1992年02期

2 王德景;;白云岩之谜[J];地球;1983年02期

3 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覃建雄,周雁,夏青松;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4 孙钰;钟建华;袁向春;;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白云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3期

5 范海明;;山西省优质冶镁白云岩的找矿方向[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3期

6 周强;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J];资源导刊;2011年08期

7 赵建中;王晋南;;阳城县冶镁白云岩矿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9期

8 何永年;郭金弟;;北京小汤山白云岩实验变形及其组构变化[J];地质科学;1965年01期

9 李昌文;孙加定;蔡自祥;林楚生;;安徽贵池黄龙群下部白云岩中Pseudostaffella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66年01期

10 翁文卷;;烧失量的测定[J];地质与勘探;197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承运;;浅谈白云岩(石)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意义[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齐敦伦;;关于苏、皖南部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3 刘铁庚;叶霖;王兴理;邵树勋;;白云鄂博“白云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世忠;;论长江下游的黄龙组白云岩的时代及淮南运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5 李耀西;陈宏明;;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穿时的机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6 先大贤;;白云岩及其红粘土地基土洞溶洞浅析——以贵州省湄潭酒厂扩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例[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7 ;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实测地层剖面[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8 胡兴旺;刘吉;李忠水;孙立岩;王健;;浑江九队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A];2011建材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瑛;陈宏明;汤再如;;老虎洞白云岩的成因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10 高翔;王平康;彭强;高远;王成善;;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白云岩的成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西文;徐州发现亿吨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甘晓妹 刘作霖;我市发现亿吨白云岩矿[N];徐州日报;2010年

3 尚德琪;谁识环县白云岩[N];甘肃日报;2005年

4 张绍伟;盂县羊泉冶镁白云岩普查野外施工结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5 记者 邹维荣 特约记者 杨鸿;钻透90米白云岩层引甘泉[N];解放军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郑小兰;重庆四大炼镁白云岩勘查靶区浮出水面[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实习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启石;内蒙古地矿局发现一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彭水发现大型炼镁用白云岩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河南发现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矿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飞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沙拉地区白云岩矿资源调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梦醒;外源水对白云岩流域岩溶碳汇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邱高;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何文秀;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厂址区白云岩砂化成因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子雪;吉林省白山地区白云岩矿可开发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6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7 张桠楠;雷家地区沙四段白云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孙永丽;白云岩地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俊东;用沙坝矿开拓工程选择及白云岩爆破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何建中;雷39块杜家台油层难动用储量评价与部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5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