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发生雨型响应及其临界降雨条件
发布时间:2018-03-03 04:00
本文选题:泥石流 切入点:雨型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降雨型泥石流的发生是一个“天地耦合”的过程,基于雨量(强)条件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之一。然而,由于降雨过程本身具有复杂和多变性,降雨对下垫面泥石流物源土体的影响过程和触发作用则更为复杂,从而使得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强)条件很难准确把握,降雨过程及其对泥石流起动影响和控制作用的研究成为了泥石流起动机理以及临界降雨条件和预测预报研究的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泥石流预测预报判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本文以泥石流发育分布广泛、成灾机理典型、灾情险情严重的大渡河流域(小金-甘洛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和汶川地震强烈扰动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近年来泥石流发生所对应的详细降雨资料(包括前期日降雨过程、泥石流发生时的小时降雨过程等)全面收集和深入分析基础上,引入雨型的概念,通过雨型对泥石流发生所对应的降雨过程进行表征和反映,进而从区域和时间尺度对比研究不同雨型条件下降雨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探寻不同雨型条件下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降雨条件。本研究对进一步揭示不同降雨条件与泥石流起动的响应,提高降雨对泥石流触发作用和泥石流起动过程的认识,完善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对于泥石流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方面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掌握、资料收集与分析、泥石流起动物理模拟试验开展、数理统计与对照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果与认识:(1)雨型概念的引入与泥石流发生雨型体系框架的构建。通过原本应用于气候学的雨型概念实现了对泥石流发生降雨过程的表征,并提出了泥石流发生雨型的概念和雨型体系框架。泥石流发生雨型概念即基于雨(量)强—历时曲线划分出的与泥石流发生降雨过程相对应的降雨类型。泥石流雨型体系框架主要基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降雨时间间隔、降雨峰值特征以及降雨趋势构建。泥石流发生雨型概念的提出和雨型体系框架的构建为雨型与泥石流响应奠定了基础。(2)基于24h和1h时间尺度的泥石流发生雨型体系探索与建设。通过泥石流发生前期长时间降雨量及泥石流发生当日降雨量对泥石流发生贡献的综合衡量,依据当日降雨占总降雨量权重的大小,对24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划分为4种,分别为短临降雨控制型、短临降雨主导型、前期有效降雨与短临降雨平衡型、前期降雨主导型;依据小时降雨量的时间分布与泥石流发生时刻的关系,将1h时间尺度的降雨分为无峰型、峰前型、峰中型和峰后型4种雨型。(3)基于24h泥石流发生雨型划分与对比研究。在对研究区大渡河流域(小金-甘洛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和汶川地震强烈扰动区孕灾条件、泥石流特征分析基础上,分别统计计算了近年来发生的315次泥石流所对应的前7天有效降雨量、当日雨量和总降雨量,划分了基于24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从总体分类结果来看,泥石流发生对应24h时间尺度的四种雨型占比均在20%以上。其中,以前期降雨与短临降雨均衡型所占比重最大(29.5%),表明了泥石流发生是前期降雨与短临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为短临降雨控制型和短临降雨主导型,占比分别为24.76%和24.44%,表明了短临降雨在泥石流发生中的激发作用。前期降雨主导型相对较少,但也占到21.27%的百分比,表明前期有效降雨对泥石流发生的贡献。从区域对照来看,基于24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大渡河流域(小金-甘洛段)泥石流灾害中短临降雨控制型占比较大,短临降雨主导型和前期降雨主导型相对偏少;汶川地震强烈扰动区四种雨型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差异较小,前期降雨主导型占比相对较多;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四种雨型分布不均,短临降雨主导型、前期降雨主导型所占比重较大,而短临降雨控制型触发泥石流占比均明显少于其他地区。根据315次泥石流24h时间尺度降雨的分布及其对泥石流发生的贡献作用,前期降雨的贡献权重与当日降雨的激发权重可概算为0.65。(4)基于1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对比研究。根据1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的划分依据,分别统计、绘制了研究区31次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小时降雨及累积降雨曲线,分析了泥石流发生与峰值降雨出现时刻及其对应关系,确定了基于1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雨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均匀无峰型降雨极少出现,峰值型降雨占绝大多数,其中54.8%的泥石流发生与峰值降雨同步,属于峰中型;32.3%泥石流发生于峰值降雨降落之后,属于峰后型。峰前型泥石流较少,占比接近10%。(5)泥石流物理启动模拟试验开展及其现象分析。下垫面以位于贡嘎山东坡的泸定县新兴乡熊家沟为模型,开展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泥石流启动的模拟试验。试验研究表明在强降雨条件下,水体入渗速度、不同深度土体含水量变化与降雨强度呈反比例关系,降雨强度越大,越不利于水体入渗,而有利于坡面汇流、冲沟径流和下切侵蚀;在强降雨和径流条件下,土体破坏方式、破坏程度以及泥石流形成机理表现出差异性。相对较小雨强降雨条件下,土体破坏方式以滑坡为主,泥石流形成模式表现为滑坡液化与转化启动,雨强较大降雨条件下,土体破坏方式以侵蚀垮塌为主,泥石流形成模式为洪流席卷垮塌体和揭底;在强降雨条件下,雨强与泥石流的规模、粘度之间没有正相关性。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泥石流发生与降雨雨型的关系。(6)基于24h、1h时间尺度泥石流发生临界降雨条件研究。选取泥石流发生当日降雨量、前期有效雨量和总降雨量作为降雨参数,采用“单线法”拟合建立了基于24h时间尺度雨型的泥石流发生临界降雨条件(不同前期有效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发生的临界日降雨量);在泥石流发生降雨雨场划分基础上,选取泥石流事件降雨历时、小时降雨分布、平均小时降雨量等降雨参数,建立了大渡河流域(小金-甘洛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和汶川地震强烈扰动区与泥石流事件相对应的本场降雨过程中平均小时降雨量与降雨历时的关系曲线。降雨型泥石流发生临界降雨条件研究和预测、预(警)报问题极其复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次关于泥石流发生雨型响应及其临界降雨条件研究,虽具有一定探索性,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和限制,如泥石流灾害事件的代表性与全面性问题(样本问题)、降雨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问题、地震影响问题等。因此,研究结果和认识是初步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泥石流发生雨型体系的科学划分与系统建立、不同雨型条件下泥石流起动机理、不同雨型条件下前期降雨的影响和有效降雨的确定以及不同雨型条件下泥石流灾变预测模式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雁;原若溪;王小军;张蕾;于文泉;;吉林省泥石流易发区的降雨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07期
2 余斌;王涛;朱渊;;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J];水科学进展;2016年04期
3 高波;张茂省;张成航;于国强;;甘肃舟曲三眼峪泥石流降雨临界阈值[J];灾害学;2016年01期
4 马超;何晓燕;胡凯衡;;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群发雨量及预警等级划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5 郭晓军;范江琳;崔鹏;严炎;;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的诱发降雨阈值[J];山地学报;2015年05期
6 田述军;樊晓一;;基于临界雨量的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以白沙河流域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5年04期
7 马超;何晓燕;胡凯衡;;我国高频率泥石流的雨量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2期
8 余斌;朱渊;王涛;朱云波;;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10min降雨预报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9 倪化勇;宋志;徐伟;;沟床侵蚀主导型泥石流形成机理与成灾特征——以石棉县2013-07-04群发泥石流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5年02期
10 郭剑;李天涛;孙金坤;;汶川地震极震区震后高川乡泥石流降雨警戒模式[J];水电能源科学;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1559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5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