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硅体圈闭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植硅体 切入点:圈闭碳 出处:《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植硅体是一种地球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圈闭一定量的有机碳。目前,植硅体圈闭碳(简称植硅体碳)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碳汇机制,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硅体碳同位素的研究对于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植硅体圈闭碳的地球化学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植硅体、植硅体圈闭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化学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稳定性、植硅体碳汇以及植硅体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当前植硅体及其圈闭碳在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未来继续开展植硅体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Phytolith is a kind of non-crystalline silica particles with high geochemical stability, which trap a certain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during its formation. Phytolith trap carbon is considered to be a stable carbon sink mechanis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gul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phytolith carbon isotop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aleoenvironment.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search fields are of great value. Therefore, many schola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geochemical study of phytoplankton trap carb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hytolith, phytolith trap carbon and its related field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the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trap carbon and their related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chemical element composition, geochemical stabil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hytolite carbon isotopes in paleoenvironment is review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geochemical process of phytosilicas and their trap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hytolith geochemistry.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铜仁学院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陆地硅—碳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编号:41522207)资助~~
【分类号】:P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厚远,贾继伟,王伟铭,王永吉,廖淦标;“植硅体”含义和禾本科植硅体的分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2 张新荣,胡克,王东坡,介冬梅;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J];世界地质;2004年02期
3 张新荣;胡克;方石;王东坡;;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4 介冬梅;葛勇;郭继勋;刘红梅;;中国松嫩草原羊草植硅体对全球变暖和氮沉降模拟的响应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5 李仁成;樊俊;高崇辉;;植硅体现代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6 张玉兰,张敏斌,宋建;从广富林遗址中的植硅体组合特征看先民农耕发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7 王伟铭,刘金陵,周晓丹;南京直立人洞穴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数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11期
8 范斌;许世远;俞立中;蒋辉;冉莉华;;巢湖沉积植硅体组合及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J];湖泊科学;2006年03期
9 范斌;许世远;俞立中;蒋辉;张卫国;戴雪荣;;近300年来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气候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陈陵康;郭建秋;顾延生;;西藏拉萨河现代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特征[J];沉积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程洁;顾延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洁;顾延生;;全新世以来望东洋高山湿地环境演化的植硅体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我国中低纬度植硅体记录揭示的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与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系[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新荣;东北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示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勇;长白山西麓哈尼泥炭地全新世植硅体与孢粉信息记录的古环境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3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6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