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白衣庵滑坡演化的工程地质与历史地质分析
本文关键词:奉节白衣庵滑坡演化的工程地质与历史地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对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进行的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对众多勘探资料进行研究;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分析出发,揭示白衣庵古滑坡的解体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第四系地层沉积关系和年龄、特殊地层变形破坏形迹及地质事件的相互关联性出发,对白衣庵古滑坡进行历史地
第25卷 第12期 李 晓等. 奉节白衣庵滑坡演化的工程地质与历史地质分析 2417
1 引 言
长江三峡库区现已查出以滑坡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点约2 490处,其中绝大部分是古滑坡和老滑坡。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库区滑坡灾害防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三峡库区众多的古滑坡和老滑坡,前人已做大量的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滑坡类型、成因机制、变形破坏机制、各种环境影响、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和稳定性定量评价方面,例如薛果夫等[1]和王兰生等[2]研究了新滩滑坡的特征及机制;喻学文和吴永峰[3]、张加桂[4]分别研究了巴东三道沟滑坡和巫山新城工业区滑坡的成因机制;邓清禄和王学平[5]研究了长江三峡滑坡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张玉军等[6]研究了藕塘滑坡蓄水后的稳定性。此外,在滑坡发生的古气候环境[7]、滑坡发生与复活的降雨概率[8]、滑体结构构造变形力学分析[9]、地下水均衡与地下水系统模型[10
~12]
等方面也进行过研究。
白衣庵滑坡是三峡库区的一个大型古滑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老县城西约1 km的长江北岸,面积为0.473 km2,体积为3.600×107 m3。该滑坡是王士天[13]在1958年发现的。1990年以来,白衣庵滑坡成为三峡库区重点勘察研究的38个大型崩滑体之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4
,15]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16]、中元基础
有限公司[17]及李 晓等[18]、成都水文地质中心等[19]、汪发武[20]、刘传正等[21]和张均峰等[22]也对白衣庵滑坡及其邻近区域做过大量的地质勘察和调研工作。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滑坡基本特征参数确定、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和稳定性的初步评价方面,近期则针对移民迁建和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随着勘测量的增加,对白衣庵滑坡的认识逐渐深入。
任何一个大型古滑坡都是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中发育演化成现今状态的。古滑坡的历史稳定性与其形成演化历史、历史地质事件息息相关,而评价古滑坡体现实和未来稳定性亦不能脱离滑坡的历史稳定性。大型古滑坡在其漫长的发育演化历程中,往往发生一些地质事件,留下一些地质形迹。通过对这些地质事件和地质现象的分析,可掌握滑坡形成演化的基本脉络。因此,本文以白衣庵古滑坡为例,通过滑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质事件与历史地质现象的关联分析,研究滑坡演化历史及其稳定性。
这种滑坡地质历史分析模式,可为类似古滑坡的发育演化和稳定性分析所借鉴。此外,本文还对一些地质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2 白衣庵滑坡概况
白衣庵古滑坡发育在轴向为NEE的巴务河向斜上翘收敛端北翼、庙梁子背斜南翼,地形为顺向坡。由于受到向斜翼部两个平缓的次级小背斜和向斜的影响,白衣庵滑坡发育成一个总体上顺层~切层的滑坡。滑坡平面形态似箕形(见图1),前缘宽约900 m,剪出口埋于阶地之下,高程110~130 m。后边界大致呈弧形,最高处约410 m。
1—稳定古滑坡及编号;2—欠稳定滑坡及编号;3—活动性滑坡及编号; 4—地层界线;5—白衣庵滑坡推测前沿边界;6—长江枯水位线;7—工程地质剖面线;8—钻孔及其编号;9—泉水;10—冲、洪积物;11—湿地;12—第四系冲积层;13—第四系滑坡堆积;14—第四系崩塌堆积; 15—第四系洪积层;16—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17—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四段;18—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图1 白衣庵滑坡工程地质图
Fig.1 Schem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of Baiyi′an Landslide
滑坡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T3泥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第四段(T42b)2b)钙质泥岩与粉砂质泥岩;第五段(T52b)泥灰岩,上部夹薄层
本文关键词:奉节白衣庵滑坡演化的工程地质与历史地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