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气水产出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5 06:38

  本文选题:煤储层 切入点:煤层气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煤层气井排采控制指标,以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为研究对象,基于气-水相对渗透率试验和渗流物理仿真模拟,探讨了宏观与微观渗流网络中气-水相对渗透率变化机制,并进一步阐述了煤储层气、水产出过程。结果表明,宏观裂隙气-水相渗曲线分为气-水同流区和纯气流动区;微观孔裂隙气-水相渗曲线分为单相水流区、气-水同流区和纯气流动区。煤储层流体产出过程可归纳为开发初期宏观裂隙中水带气的过程,微观孔裂隙中水的单相流动阶段,气相饱和度上升阶段,气驱水的过程,气的单相流动阶段,以及宏观裂隙中气的单相流动阶段。其中,微观孔裂隙中气驱水的过程是高产气井稳定产液的关键,而游离气产出则是煤层压力整体下降的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trol index of coal bed methane well drainage, taking high-order coal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ga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test and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of seepage flow, The variation mechanism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between gas and water in macroscopic and micro seepage networks is discussed, and the process of gas and aquatic production in coal reservoir is further expoun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scopic fissure gas-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curve can be divided into gas-water cocurrent zone and pure gas flow zone. The gas-water phase permeation curve of micro-pore fra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phase flow zone, gas-water co-flow zone and pure gas flow zone. The fluid production process of coal reservoir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process of water belt gas in macroscopic fissure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ingle-phase flow stage of water in micro-pore fissure. The process of gas saturation rising, the process of gas driving water, the phase of single phase flow of gas, and the phase of single phase flow of gas in macroscopic fracture. The free gas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overall decrease of coal seam pressur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存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赫瑞瓦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2135,4133063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219608) 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3E-220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反映煤储层渗透性的参数之一——块煤率[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6期

2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3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4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5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6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7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8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9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10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8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桑树勋;张时音;黄华州;;模拟地层条件下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机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4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颜志丰;山西晋城地区煤岩力学性质及煤储层压裂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琳琳;煤储层节理发育非均质性评价的构造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罗金玲;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罗磊;准东地区低阶煤储层物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贾颐昆;沁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对煤储层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黄陈成;郑庄区块煤储层精细地质建模与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56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6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