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微孔超压环境的煤储层含气量计算方法
本文选题:煤层气 切入点:含气量 出处:《天然气工业》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在煤储层含气量的计算过程中,普遍采用测井、试井等得到的储层压力代替气相压力进行反演计算,但由于超压环境下二者不能等同,故导致这一计算结果并不准确。为此,采集山西、河南不同煤级的煤样进行了煤孔隙毛细管压力测试,结合煤层气成藏过程和煤层生排烃史分析了煤储层微孔超压环境的形成机制,据此建立了考虑微孔超压环境的煤储层含气量计算方法,并对河南焦作中马村矿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1号煤层的含气量进行了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1煤形成演化过程中不断有部分固体有机质转化为气体和水,在其孔隙内必然会出现气水两相界面,由此产生毛细管压力,致使其微孔内气相压力远高于静水柱压力,形成微孔超压赋存环境;2由于微孔超压环境的存在,致使气相压力高于储层压力,基于常规储层压力评价煤储层含气量的计算方法将导致煤储层含气量被低估;3微孔超压环境主要影响3~100 nm孔隙内煤层气含气量的计算,尤其是3~10 nm孔隙,而对于超过100 nm的孔隙则影响不大。结论认为:所建立的煤储层含气量计算方法厘清了煤层气赋存的压力环境,保证了煤储层含气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gas content in coal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pressure obtained by logging and well testing is widely used for inversion calculation instead of gas phase pressure, but the two are not equivalent under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calculation result is not accurate. For this reason, coal samples from Sh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have been tested for pore capillary pressure of co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icropore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in coal reservoir i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 of coal seam. Based on this, a calculating method of gas content in coal reservoir considering micropore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The gas content of No. 1 coal seam in the second stage of Shanxi formation of Lower Permian in Jiaozuo Zhongmaicun Mine, Henan Province,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solid organic matter is continuously converted into gas and water 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No. 1 coal. There is bound to be a gas-water two-phase interface in the pores, resulting in capillary pressure, which causes the gas pressure in the micropore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atic water column, forming a micropore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icropore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The gas pressure is higher than the reservoir pressur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gas content of coal reservoir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reservoir pressure will result in the gas content of coal reservoir being underestimated and the overpressure environment of micropore will mainly affec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gas content of coal bed gas in the pore of 3 ~ 100 n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as content in coal reservoir clarifies the pressure environment of coalbed methane occurrence and ensures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gas content in coal reservoir.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472129、41472127、41502158) 2014年度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MQ2014-01) 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012004)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2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3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4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5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6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7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9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10 胡宝林,宋晓梅,车遥,吴文金;安徽宿东矿区煤体构造破坏对煤储层特征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9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洲;围岩与煤储层裂隙对应关系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陈立超;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裂缝延展机制及充填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许小凯;煤层气直井排采中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压降传播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7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有坤;贵州松河龙潭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强化机理与工艺[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罗金玲;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魏强;淮南潘集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574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7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