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缘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其碳汇意义
本文选题:中国边缘海 切入点:生物标志物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边缘海(本文特指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包括南海)是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重要碳汇。总有机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的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高值集中在近岸尤其是河口附近;海源有机质在陆架海盆处有高值,受控于海洋生产力和沉积环境。利用多参数指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来源和不同年龄有机质的贡献比例估算的结果显示,我国边缘海的有机碳埋藏量约13 Mt/a,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量(~138 Mt/a)的~10%,其中陆源有机质的碳埋藏量(3.9 Mt/a)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陆源有机质埋藏量的~7%。若假定陈化土壤有机质和古老有机质主要是陆源物质,则非现代有机质的碳埋藏量为~6Mt/a,占我国边缘海总有机质碳埋藏量的~46%,与全球边缘海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的平均比例(44%)相当。这些结果表明我国边缘海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已发表的文献数据,总结和归纳了中国边缘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其碳汇意义。
[Abstract]:Marginal seas in China (especially Bohai Sea, Huang Hai and East China Sea, exclu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important carbon sinks for terrestrial and marine organic matter. The high value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surface sediments is concentrated near the shore, especially near the estuary, and the high value of marine organic matter is found in the shelf basin. Controlled by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stimates of the proportion of con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ages to surface sediments using multi-parameter indicator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buried in marginal seas in China is about 13 Mt / a, accounting for 138Mt / a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buried in marginal sea sediments of the world, and the carbon burying amount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3.9 Mt / a) accounts for 7% of the total buried amount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marginal sea sediments of the world. Aging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ncient organic matter are mainly land-based materials, The amount of carbon buried in non-modern organic matter is 6 Mt / a, which accounts for 46%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buried in the marginal seas of China,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global marginal sea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rginal seas of China are located in the global oceans. Carbon cyc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source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arginal seas of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1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20104009)资助~~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江;宋佳婧;;林业碳汇基本问题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2期
2 王冰;;浅谈中国林业碳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学;2014年05期
3 石媛媛;;林业碳汇——一种新的能源开发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10期
4 李长青;苏美玲;杨新吉勒图;;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5 谢茜;常影;;中国竹林碳汇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J];科技资讯;2013年20期
6 朱静静;吴亚芸;;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碳汇造林[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年06期
7 刘宝康;杜玉娥;胡爱军;陈国茜;;青海省草地碳汇潜力研究[J];青海气象;2014年02期
8 朱臻;沈月琴;吴伟光;徐秀英;曾程;;碳汇目标下农户森林经营最优决策及碳汇供给能力——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调查[J];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9 倪佳波;;我家有个“碳汇园”[J];少儿科技;2011年07期
10 李晓明;;中国地质碳汇监测计划启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劲文;乐群;刘明花;;中国各省造林碳汇潜力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育林;;增加林业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代序)[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李珊;陈昱杉;李顺龙;;关于林业碳汇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4 于天飞;李智勇;吴水荣;;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于天飞;李怒云;李智勇;陈绍志;吴水荣;李金良;夏恩龙;;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阚如良;梅雪;孔婷;;碳汇资本在旅游融资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8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顾仲阳;走,一起去种碳汇林[N];人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戴宏;内蒙古碳汇评估研究院成立[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蔡晓磊 通讯员 陈云峰;“碳汇造林” 昆明企业在行动[N];昆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郭云龙;“绿色碳汇”半年募资近亿元[N];中国花卉报;2011年
5 李将辉;重视碳汇价值健全碳汇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蒋菡 实习生 张丽;林业碳汇交易:误读引发的尴尬[N];工人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袁金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两年造林120多万亩[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8 记者 夏冠男 王自宸;首个县级碳汇基金运行效果难言理想[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何宇;绿色碳汇基金会实施十四个碳中和项目[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10 记者 刘自贤 实习生 余鹏 赵欣梦;碳汇,,你了解多少?[N];湖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淑芬;我国碳汇林建设融资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亮;潮田河流域(岩溶)地质碳汇过程及通量估算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婷婷;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萌;欧美碳汇政策的趋同化倾向及其对中国碳减排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闫鑫涛;基于树茎膨胀能收集的林业碳汇计量方案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3 陈枭;林业碳汇经济效益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赵亚星;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翟德坤;基于GIS的小麦碳汇估算与可视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郭明明;林木微观碳汇同化箱的研制[D];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
7 张瑜;生态公正视角下的内蒙古草原碳汇[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唐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我国碳汇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仿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亮;城镇区域碳源碳汇时空格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孙钊;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新农村CDM项目碳汇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81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8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