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方向

发布时间:2018-03-09 06:24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 切入点:栖霞组 出处:《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地层剥蚀关系分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具有"三隆一洼"的特点。基于野外剖面、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录井、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明确了栖霞组和茅口组发育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包含一级台缘带、二级台缘带、开阔台地和台盆等4种亚相以及一级台缘滩、二级台缘滩、台内滩和硅质台盆等微相。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受控于沉积前古构造:一级台缘带分布于古隆起与斜坡—盆地过渡地带;开阔台地分布于古隆起区和低隆起区;台盆分布于低洼区;二级台缘带分布于开阔台地和台盆之间的过渡地带。类比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栖霞组、茅口组台地内部的二级台缘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Abstract]:The paleotectonics before the Middle Permian sedimentation in Sichuan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uplift and depre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igraphic denudat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field profil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mud logging, logging 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develop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margin zone, the second stage platform margin belt, the open platform and platform basin, and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edge beach, the second grade platform marginal beach, the second grade platform edge beach, etc.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pre-sedimentary paleotectonics: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margin zone is distributed in the paleouplift and the slope basin transition zone, the open platform is distributed in the paleouplift area and the low uplift area, and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paleotectonics. The platform basin is distributed in the low-lying area, the secondary platform margin zone is distribu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open platform and the platform basin,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are analogous to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The secondary margin zone within the Maokou formation platform can be used as a favorable field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ext step.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子课题“寒武系—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规模储层形成与分布研究”(编号:2016ZX05004-0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深层规模优质储层成因与有利储集区评价”(编号:2014E-32-02)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宗举;周慧;陈轩;刘银河;张运波;刘玉娥;杨雨;;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区带[J];石油学报;2012年S2期

2 邹才能;徐春春;汪泽成;胡素云;杨光;李军;杨雨;杨威;;四川盆地台缘带礁滩大气区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3 陈宗清;;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J];中国石油勘探;2010年04期

4 杨海军;邬光辉;韩剑发;王晓丰;吉云刚;;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J];石油学报;2007年04期

5 马永生;牟传龙;谭钦银;余谦;;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3期

6 何斌;徐义刚;肖龙;王雅玫;王康明;沙绍礼;;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6年01期

7 李霞,胡明毅,李士祥;龙门山—米苍山前缘二叠系碳酸盐缓坡沉积[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冉隆辉,陈更生,徐仁芬;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一) 四川盆地罗家寨大型气田的发现和探明[J];海相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9 黄先平,杨天泉,张红梅;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沉积相及其勘探潜力区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1期

10 杨雨,文应初;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发育对T_1f 鲕粒岩分布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200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艳玲;黄文辉;魏强;胡祖志;索孝东;孟翠贤;;电磁井震约束反演识别川中深层裂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6期

2 何冰辉;刘瀚;李雷;;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J];四川地质学报;2016年04期

3 梁宁;郑荣才;邓吉刚;蒋欢;郭春利;高志勇;;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6年06期

4 王静怡;胡明毅;高达;邢梦妍;刘泠杉;;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断块油气田;2016年06期

5 李宏涛;肖开华;龙胜祥;游瑜春;刘国萍;李秀鹏;;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5期

6 黎荣;胡忠贵;张航;胡明毅;陈轩;朱宜新;刘菲;;川东卧龙河—洋渡溪区带长兴组台内礁滩沉积格局及有利储集体展布[J];沉积学报;2016年05期

7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钟勇;宋金民;冉波;罗志立;韩克猷;姜磊;梁霄;;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6年05期

8 胡昊;许国明;高峰;宋晓波;隆珂;;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组多类型储集层成因与启示[J];新疆石油地质;2016年05期

9 魏巍;陈建平;向杰;;贵州锰矿多元综合信息成矿预测[J];地质学刊;2016年03期

10 余瑜;林良彪;任天龙;陈娟;高健;;川东南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青春;胡素云;汪泽成;池英柳;杨雨;鲁卫华;王海真;李秋芬;;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J];石油学报;2012年06期

2 陈轩;赵文智;张利萍;赵宗举;刘银河;张宝民;杨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12年04期

3 舒晓辉;张军涛;李国蓉;龙胜祥;吴世祥;李宏涛;;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4 胡明毅;胡忠贵;魏国齐;杨威;刘满仓;;四川盆地茅口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储集层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1期

5 邹才能;徐春春;汪泽成;胡素云;杨光;李军;杨雨;杨威;;四川盆地台缘带礁滩大气区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6 赵文智;徐春春;王铜山;王红军;汪泽成;卞从胜;李霞;;四川盆地龙岗和罗家寨-普光地区二、三叠系长兴-飞仙关组礁滩体天然气成藏对比研究与意义[J];科学通报;2011年Z2期

7 胡明毅;魏欢;邱小松;赵恩璋;;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生物礁内部构成及成礁模式[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8 李旭兵;曾雄伟;王传尚;刘安;白云山;;东吴运动的沉积学响应——以湘鄂西及邻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不整合面为例[J];地层学杂志;2011年03期

9 郭彤楼;;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10 李牛;胡超涌;马仲武;颜佳新;;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初探[J];古地理学报;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春华;;清溪场地区茅口组裂缝储层预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年02期

2 龙家荣;;贵州茅口河地区的茅口组及其底界[J];地质论评;1985年05期

3 乔应轸;湘东茅口组与当冲组层位关系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3期

4 周龙芬;川弥87井二叠系茅口组的成岩后生变化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5 李文恒;;对江西“鸣山层”的新认识[J];地质论评;1963年03期

6 李刚;唐照友;程旭;;黔南坳陷平塘甘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3年04期

7 李源航;;贵州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探讨[J];贵州地质;2014年02期

8 肖晋 ,郑福瑞 ,韩兰生;湘南当冲组底部不存在硅质层[J];地层学杂志;1992年03期

9 桑琴;未勇;程超;黄静;何术坤;郭贵安;吴昌龙;彭祚远;;蜀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地区水系分布及岩溶地貌单元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2年03期

10 桑琴;未勇;程超;黄静;吕宗刚;吴昌龙;彭祚远;;蜀南地区茅口组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中国地质;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旭兵;;湘鄂西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形成原因及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瑞东;王伟;鲍淼;魏怀瑞;张晓东;刘玲;;贵州水城—纳雍一带中二叠世茅口组顶部锰矿沉积及矿床成因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李传富 通讯员 林胜容 廖雨剑;孔滩气田茅口组气藏治水初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贺彦;勘探南方两个子项目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修权;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传林;蜀南李子坝茅口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章婷;川东南二叠系茅口组地震相与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田雪松;川东南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周博;蜀南地区茅口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5 杜夕庆;川中南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黄华;綦江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陈国纬;蜀南地区孔滩气田茅口组气藏开发动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韵骐;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颗粒滩分布规律及对风化壳岩溶的控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9 谭乔;蜀南地区合江构造茅口组气藏开发潜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肖笛;蜀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87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87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