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低渗、特低渗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表征——以延长油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储集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1 06:21

  本文选题:延长油田 切入点:低渗储集层 出处:《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对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微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喉道是决定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储集层渗透率主要由平均喉道半径和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个数共同控制,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体积、主流喉道半径、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对渗透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与喉道进汞饱和度无关。孔喉半径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渗透率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孔喉半径比不断减小,喉道发育程度不断转好,流体的渗流能力不断攀升,地层中的油气容易流经喉道被驱替出来,但是孔喉半径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孔喉半径比不随孔隙度的改变产生规律性变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mercury pressure at constant speed,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low permeabil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Yanchang Oilfiel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oat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The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and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throats per unit volume. The influence of the effective throat volume per unit volume, the mainstream throat radius and the maximum connected throat radius on the permeability is weakened in turn.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ercury saturation in the throat. The ratio of pore throat radius is less correlated with porosity, but has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With the decrease of radius ratio of pore throat,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roat becomes better and the flow capacity of fluid increases. The oil and gas in the formation are easily displaced through the throat,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pore throat radius and porosity is not obvious, and the ratio of pore throat radius does not change regularly with the change of porosity.
【作者单位】: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部;
【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2014KTZB03-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专项(2016YFE0102500)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虎;孙卫;李达;任大忠;郑杰;梁利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对气井生产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高辉;解伟;杨建鹏;张创;孙卫;;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3 时宇;杨正明;黄延章;;低渗透储层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J];石油学报;2009年05期

4 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杨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学报;2009年04期

5 胡文瑞;;低渗透将成勘探主流[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08期

6 朱永贤;孙卫;于锋;;应用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方法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以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头屯河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4期

7 林玉保;张江;刘先贵;周洪涛;;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2期

8 王瑞飞;陈明强;孙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9 杨正明;姜汉桥;朱光亚;李树铁;单文文;;低渗透含水气藏储层评价参数研究[J];石油学报;2008年02期

10 庞彦明;章凤奇;邱红枫;战剑飞;;酸性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物性参数特征[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睿;周宏伟;钟江城;易海洋;陈超凡;赵阳;;低渗非达西渗流运动方程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06期

2 雒斌;孙卫;吕可;;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可动流体的影响[J];石油化工应用;2017年05期

3 石亮亮;王磊;陈世栋;陈珂;王安成;;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3期

4 杨少英;;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致密砂砾岩储集空间刻画[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年02期

5 庞振宇;李艳;赵习森;党海龙;李剑;段景杰;;特低渗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以甘谷驿油田长6储层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2期

6 庞振宇;李艳;段伟;董越;段景杰;高庆华;;低渗、特低渗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表征——以延长油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储集层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2期

7 王成俊;谷潇雨;李晓;畅斌;宋俊强;崔淑霞;刘洪志;田丰;董昭;Nasir Khan;;鄂尔多斯盆地SMG探区长8段致密储层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8 郭永贵;;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关系[J];断块油气田;2017年02期

9 黄玉龙;刘春生;张晶晶;高有峰;;松辽盆地白垩系火山岩气藏有效储层特征及成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3期

10 徐智敏;高尚;孙亚军;崔思源;张梦飞;陈忠胜;吴江峰;;西部典型侏罗系富煤区含水介质条件与水动力学特征[J];煤炭学报;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虎;孙卫;晏宁平;刘舵;;靖边气田富水区扩大原因及控水措施[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窦伟坦;刘新社;王涛;;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10年05期

3 杨懿;姜在兴;张小莉;陈冬;王国亭;;大牛地气田盒3段致密储层控制因素及测井岩相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杨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学报;2009年04期

5 孙卫;杨希濮;高辉;;溶孔-粒间孔组合对超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以西峰油田庆阳区长8油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熊伟;雷群;刘先贵;高树生;胡志明;薛惠;;低渗透油藏拟启动压力梯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2期

7 窦伟坦;田景春;王峰;夏青松;;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宋周成;;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及其储层改造技术的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1期

9 时宇;杨正明;黄延章;;低渗透油藏非线性两相渗流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8年05期

10 李海波;朱巨义;郭和坤;;核磁共振T_2谱换算孔隙半径分布方法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丙秀,蒋廷学,丁云宏,汪永利,王世召;低孔低渗储集层探井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2 胡守志;付晓文;王廷栋;;利用储集层沥青特征识别高演化地区的气层[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4期

3 张本艳;张继超;涂文利;;胜利油田注水现状及对储集层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4 王飞龙;甘丽娜;王振中;;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J];录井工程;2010年01期

5 林会喜;许涛;乔玉雷;朱允辉;沈扬;;“多元控储”储集层评价模型在准中地区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2期

6 王晓辉;范素芳;任毅军;徐宝荣;刘新利;;多属性回归与神经网络串联反演预测薄储集层[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3期

7 伊广林;在储集层油气评价中模糊数学的应用[J];测井技术;1982年04期

8 伊广林;评价储集层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物探;1985年01期

9 伊广林,吕健儒,吴付东,吴金丽,宋国宁,齐继光,张士杰;石油储集层评价专家系统[J];测井技术;1986年01期

10 Е.А.Коплевич;韩寿山;;井间空间储集层比容参数[J];石油物探译丛;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刚;;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集层排驱压力求取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何玉平;刘招君;郭璇;张艳;;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赵玉红;阎建国;侯磊;任云鹏;;测井参数反演在致密油储集层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成菊安;郭荣坤;;测井资料识别储集层水淹级别的ANN方法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灵艳;耿斌;才巨宏;耿生臣;;济阳坳陷火成岩油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以商741和罗151火成岩储集层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成洪文;王宝娥;戴尽辉;张会芳;;北塘凹陷沙三段碎屑岩储集层成岩特征[A];录井技术文集(第四辑)[C];2004年

8 张瑛;王锦生;;于楼、荣兴、大洼油田解堵机理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魏嘉;项亮;;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层和储集层的划分[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传虎;贺振华;;济阳坳陷潜山储集层地震描述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鸣午;美能源部确定关键性超深水技术目标[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李嵩;埃克森将实施阿拉斯加开发项目[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福军;基于智能计算的油气储集层损害诊断决策支持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振东;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M区延10储集层精细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晓庆;储集层裂缝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蔡德军;欢西稠油油藏堵塞研究及解堵技术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李泽;基于非线性混沌的储集层测井信号特征提取[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方;廊东油田低渗透油藏损害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6 武清钊;大芦湖油田沙二段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莫建武;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3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6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96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