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储盖组合
本文选题:储盖组合 切入点:沉积特征 出处:《石油实验地质》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继承了侏罗纪的沉积面貌,以陆相沉积占主导,从晚白垩世初到渐新世,受特提斯海洋壳扩张影响,海水多次自西向东侵漫到喀什、叶城及和田等地区,形成了西塔里木海湾。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上升时期大规模海侵影响,塔西南上白垩统—始新统乌拉根组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之后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下降时期海退影响,始新统—渐新统巴什布拉克组为陆相沉积。塔西南晚白垩世—古近纪由于海平面的频繁变化,发育了滨海、浅海—o_湖相的碳酸盐岩、膏盐岩及泥岩沉积体系,形成了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与上覆古近系阿尔塔什膏盐岩及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与上覆乌拉根组深色泥岩2套重要的储盖组合,是塔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重要领域。
[Abstract]:The study of Meso-Cen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west of Tarim Basin shows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inherited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Jurassic, dominated by continental sediments, and was affected by the Tethys oceanic crust spreading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to the Oligocene. Sea water has repeatedly penetrated from west to east to Kashgar, Yecheng and Hotan regions, forming the West Tarim Bay, which was affected by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global sea level rise as a whole. The Upper Cretaceous to Eocene Wulagen formation in southwest Tarim mainly developed marine deposits and was subsequently influenced by the regression of the global sea leve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Eocene-Oligocene Bashburak formation is a continental deposit. Due to frequent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in southwest Tarim, carbonate rocks, gypsum and mudstone sedimentary systems of littoral, shallow-o- _ lacustrine fac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carbonate rock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Yigezi formation and the Altash salt rock of the Upper Paleogene, and the carbonate rocks of the Paleogene Caratar formation and the dark mudstone of the Ulagen formation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have been formed, and two sets of important reservoir cap assemblages have been formed. It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southwest of Tata.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02-003)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世春;陈天成;白彬珍;秦红祥;陈军海;;玉北古近系膏泥层地应力分布规律探索[J];石油钻探技术;2013年01期
2 袁淑琴;王书香;纪建峥;张洪娟;王洪彪;赵宇超;;歧南次凹及其邻区古近系物源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3 郑莲慧;单钰铭;尹帅;王倩倩;刘嫣;;塔里木X区古近系膏泥岩层力学性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8期
4 王瑞菊;邓宏文;郭建宇;;珠一坳陷古近系典型凹陷类比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5 徐长贵,赖维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5年04期
6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成鑫;纪友亮;罗顺社;高振中;;孤东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其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8 查明;陈中红;;山东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9 曹树春;刘春成;;古近系储层开发地震研究思路和实践——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10 高志军;焦叶红;范士彦;张心彬;;伊宁盆地古近系底界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分析[J];中国煤炭;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振强;金成洙;;龙江-肇州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岩相条件分析[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伟同;刘耕武;陈钦保;;应该重视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的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闫伟;;垦利6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张善文;王永诗;;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油气成藏与勘探[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施继锡;余孝颖;;未熟—低熟油流体特征——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乐强;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曾清波;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建宇;惠州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瑞菊;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周磊;冀中坳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卉;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特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宋俊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研究及地层岩性圈闭预测[D];长江大学;2015年
3 杨罗万;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及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区带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婕;济阳坳陷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侯典吉;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充填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约翰;垦东北部地区古近系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庄红红;塔西南叶城凹陷古近系沉积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王雪;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古近系第四砂组岩性圈闭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赵亮;深县凹陷古近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董秀超;方正断陷白垩系—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598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9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