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成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

发布时间:2018-03-12 07:11

  本文选题:绿洲-沙漠过渡带 切入点:风成沉积物 出处:《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绿洲-沙漠过渡带对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本研究对策勒绿洲西缘绿洲-沙漠过渡带、防护林带和绿洲内部的各种风成沉积物及策勒河谷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成沉积物粒度特征(包括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参数、各粒级含量等)在空间上基本一致,其粒度范围为0.3~200μm,分选性良好,主峰众数为67μm,主要为悬浮组分和变性跃移组分,未出现200μm的跃移和蠕移组分,表现出典型的大气沙尘近距离传输沉积的特点.与外围(上风向)的策勒河谷(粒度范围0.3~800μm)和沙漠地区的沉积物比较,过渡带粒度明显偏细,但与过渡带、防护林带和绿洲内部现代尘暴降尘(下风向)各种粒度特征基本一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由于存在较高植被覆盖度,能够有效地抑制沙漠地区较粗颗粒组分(200μm)通过变性跃移或蠕移方式输送进入过渡带和绿洲内部.绿洲-沙漠过渡带与防护林体系一样,可有效抑制沙漠入侵绿洲,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共同维护策勒绿洲生态环境的稳定.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Oasis desert transition zon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a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asis 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in the western edge of Le Oasis. The granularity characteristics of eolian sediments (including granularity distribution and granularity parameters) of eolian sediments in oasis 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n shelterbelt and oasis. The content of each particle is basically the same in space, and its particle size range is 0.3 ~ (200) 渭 m, the sorting property is good, the main peak mode is 67 渭 m, the main peak is suspended component and denatured jump component, and there is no 200 渭 m jumping and vermicular movement component, the main peak is 67 渭 m, and the main peak is 67 渭 m, and the main peak is 67 渭 m. Compared with the peripheral (upper wind direction) Cele valley (grain size range of 0.3 ~ 800 渭 m) and desert sediments, the transitional zone has a smaller grain size than the transitional zone.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lterbelt and the modern dust storm (downwind direc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Oasis Desert transition zone of Cele, It can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transport of coarse particles (200 渭 m) into the transition zone and oasis by denaturing or vermicular migration. The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like the shelterbel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invasion of the desert into the oasis. They form a whole and jointly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ele oasi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0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130106-1)资助~~
【分类号】:P5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候向阳;北亚热带过渡带的变迁及其农业景观生态意义[J];中国农史;2000年02期

2 刘文汇,徐永昌;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3 В.В.Белоусов;聂树人;;陆洋过渡带的一些构造问题和发育条件[J];青海地质;1982年02期

4 张养才,谭凯炎;中国亚热带北界及其过渡带[J];地理研究;1991年02期

5 丁靖康,娄安金,徐学燕;冻融过渡带土的长期抗剪强度[J];冰川冻土;1993年02期

6 安国振,叶声华,郑义中;钻杆内过渡带特性参数测试[J];天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7 常禹,布仁仓,胡远满;景观边界研究概况[J];生态学杂志;2002年05期

8 赵志勋;;从苏丹3/7区块施工分析过渡带和沼泽设备的开发方向[J];物探装备;2006年03期

9 И.К.杜也佐夫;M.星野;刘俊;马家常;贺伯初;;透过亚洲-澳大利亚太平洋过渡带分析地球深部状况[J];世界科学;1989年05期

10 尹汉辉 ,童玉明;首届中苏亚洲大陆至太平洋过渡带专题讨论会召开[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艳;何青;;绿洲与荒漠过渡带气候特征对比分析——以轮台绿洲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吴琼;杨长春;张文忠;肖高杰;;过渡带拼接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景宜;;宝鸡市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4 赖晓玲;张先康;李松林;方盛明;;小波多分辨分析在壳幔过渡带非均匀尺度研究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赖晓玲;李松林;张先康;成双喜;;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方法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6 王宏斌;刘慧平;;基于RS和GIS的城乡过渡带的都市农业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赖晓玲;李松林;张先康;;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壳幔过渡带复杂性的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林国庆;王斐;丁吉东;郑西来;;咸淡水过渡带渗透性突变的实验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9 巩杰;王玉川;;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赖晓玲;张先康;方盛明;杨健;;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复杂性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孟祥波 刘斌;大庆油田首个过渡带蒸汽驱试验开栓注汽[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岳明;大庆萨北过渡带热采开发效果明显[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通讯员 肖滋奇;萨南过渡带地区增储300万吨[N];大庆日报;2011年

4 郭学东;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N];蚌埠日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肖滋奇;大庆采二——综合调整挖掘过渡带剩余油[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岳明;大庆油田最大规模蒸汽驱现场试验启动在即[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潘荣进;应对恶劣天气 确保安全生产[N];泰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宏珂;中国大陆东部和近海卷云—晴空大气过渡带的光学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候静;基于GIMMS 3g的近30年全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6年

2 刘洋;大庆萨北过渡带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程鹏;杏北地区东部过渡带萨Ⅱ主力层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项中;萨尔图油田东部过渡带改善开发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楠;杏北开发区过渡带一类油层三次采油可行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陈雪锋;江南过渡带桂林郑—黄山岭钼铅锌矿床成矿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赵秀娟;喇萨杏油田过渡带综合调整潜力及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单环宇;萨南开发区过渡带地区综合调整挖潜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刘刚;荒漠过渡带与相邻棉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10 韩雪松;萨北开发区过度带三、四条带加密可行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00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00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