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
本文选题:桂北地区 切入点:丹洲群 出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Abstract]:The Danzhou Group in northern Guangxi is a set of continuous rift filling deposi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Rift Basin. The time limit of each group and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 are determin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Neoproterozoic rifting stages in South China. Using LA-ICP-MS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the ages of tuff intercalation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Hetong formation and Gongdong formation are 801 卤4 Ma and 781 卤5 M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uff intercalation is 801 卤4 Ma and 781 卤5 Ma, respectively.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Baichutong formation of the Danzhou group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Lower Jiangqun Group, the Wuye formation, the Cangshuipu and Madiyi formations of the Banxi Group,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Sunjiahe formation and the Luliang formation of the Xixiang Group, and the sedimentary time is 820 ~ 800 Ma.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Hetong format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Panzhao formation of the Lower Yangtze Group. The sedimentary time limit is 800yun780 Ma.The Gongdong formation can be combined with Qingshuijiang formation, Pinglio formation and Longli formation of Xijiang group,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Wuqiangxi formation and Niuguping formation of Banxi group,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Dashigou formation, second member of Luliang formation and Chengjiang formation, Kaijianqiao formation, Dashigou formation, Luliang formation and Chengjiang formation of Xixiang Group. Liantuo formation, Hongchicun formation and Shangshu formation have direct correlation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and the sedimentary time is 780,725 Ma.The zircon ages of the typical strata of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 system in South China have 5 sets of peaks. The peak age is 818 卤2 Ma 802 卤1 Ma, 780 卤4 Ma 756 卤4 Ma and 728 卤5 M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basi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820 ~ 800 Ma and 800 ~ 725 Ma. There is an obvious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rift valley in South China, but the influence of magmatic activity on each rift basin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114、41402103、41030315)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10000150016-02、121201010000150002-09)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年基金项目(2015-09)联合资助
【分类号】:P597.3;P5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松年;从罗迪尼亚到冈瓦纳超大陆——对新元古代超大陆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地学前缘;2001年04期
2 陈松;桂和荣;孙林华;贺振宇;马艳平;;皖北新元古代砂质灰岩地球化学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高坪仙,刘新秒;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年01期
4 郑永飞;新元古代超大陆构型中华南的位置[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5 杨瑞东;张传林;罗新荣;魏怀瑞;王伟;;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冰期成因新证据[J];地质论评;2007年02期
6 李勇,丁莲芳;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及震旦系之底界[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7 段吉业,刘鹏举,万传彪;华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积岩系列及其地震节律[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8 储雪蕾;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9 聂文明;马东升;潘家永;周健;吴凯;;黔中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含磷岩系δ~(13)C变化及其古海洋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背景的转换: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J];地球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储雪蕾;黄晶;;晚新元古代帽碳酸盐岩成因初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家生;;华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后古海洋“冷泉”地质记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永飞;;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地幔超柱活动[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同钢;储雪蕾;陈孟莪;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事件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郑永飞;;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地幔超柱活动[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C];2004年
6 高林志;耿树方;;亚洲中部及邻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成矿沉积环境的探讨[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唐烽;;新元古代底栖宏体藻类的分异及其环境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黄晶;储雪蕾;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9 陆松年;李怀坤;王惠初;郝国杰;相振群;;从超大陆旋回研究中-北亚地区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邢智峰;齐永安;袁余洋;郑伟;;河南焦作地区新元古代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第九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简介[N];江苏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峰;新疆北部新元古代冰期沉积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周久龙;马达加斯加新元古代Imorona-Itsindro岩套的构造属性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付星梅;华北淮北群及新元古代基性岩床构造古地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江卓斐;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史志刚;江西庐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与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6 周继彬;桂北—湘西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何景文;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与伊犁块体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朱维光;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背景——以盐边高家村杂岩体和冷水箐101号杂岩体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邱啸飞;神农架地区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对华南克拉通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张祥信;闽中地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的形成及构造变形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冲;秦祁昆地区新元古代构造—岩相古地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敖文昊;扬子地块北缘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5年
3 刘泽瑞;扬子西北缘新元古代汉南酸性杂岩矿物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郭辉;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李婷;扬子陆块北缘碑坝—西乡地区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黄博涛;东天山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成因及其地壳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程佳孝;滇东北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杨钊;南秦岭中段中—新元古代基底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9 秦切;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河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体研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制约[D];新疆大学;2012年
10 王丽娟;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7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1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