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苏里格气田苏15-苏10井区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6 23:05

  本文选题:苏15—苏10井区 切入点:地层特征 出处:《西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苏15一苏10井区是长庆油田和长城钻探的合作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中区北部,含气储层主要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下二叠统山西组山1段。已有资料显示该区块二叠系盒8、山1段砂岩广泛分布,厚度、岩相、物性变化较快,迄今为止缺乏对研究区盒8、山1段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砂体分布、储层的物性变化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苏15—苏10井区二叠系盒8、山1段储层特征,对该区的后续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苏15—苏10井区的的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前提,结合前人们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并对划分结果反复对比。在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块的沉积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活动不明显,包括石盒子组、山西组在内的现有各组地层均连续分布,含气储层盒8段地层厚度相对稳定,盒8下段厚度略微大于盒8上段,山1段地层东薄西厚,南北向厚度变化不大;研究区属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盒8段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形成,山1段曲流河相对发育;砂体有北厚南薄的趋势,走向近南北向,盒8下段较厚,连续性最好,山1、盒8上段次之;盒8段、山1段岩性均为岩屑石英砂岩,天然气储集空间以岩屑与杂基溶蚀孔隙为主,孔吼组合类型有低孔微吼、中孔中吼以及低孔细吼三种,具有低孔、低渗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储层物性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盒8上段平均孔隙度是9.66%,平均渗透率是1.031×10-3μm2;盒8下段平均孔隙度是10.02%,平均渗透率是1.728×10-3μm2;山1段平均孔隙度是9.99%,平均渗透率是1.402x10-3μm2,盒8下段物性最好,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层段。苏15—苏10井区二叠系盒8、山1段储层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受到沉积作用的严格控制,沉积作用形成的粗砂岩为含气储层。
[Abstract]:The Su-15-Su-10 well area is a cooperative area for Changqing Oilfield and the Great Wall drilling. 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ulige Gas Field, Ordos Basin. The gas-bearing reservoir is mainly Bo8 member of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Permian. The previous data show that the sandstone of Shan1 memb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ickness, lithofaci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change rapidly. So far, there is a lack of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Bo8 and Shan 1 member in the study area. Sand body distributi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 system, in-depth study. Further study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ian Jiao8 and Shan 1 member in Su15-Su 10 well are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rilling, logging, logging and analysis of laboratory data in Su-15-S10 well area,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fine sections. On the basis of fin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bodies,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or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block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not obvious, and the existing strata, including Shihezi formation and Shanxi formation, are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The formation thickness of the gas bearing reservoir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formatio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the strata of the first member of Shan are thick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thickness from south to north has little change, and the study area is a typical fluvial facies deposit. Bo8 is mainly composed of braided river deposits, and the meandering rivers of member 1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The sand bodies tend to be thick and thin in the north and south, with the thicker and the best continuity in the lower part of box 8, followed by the upper member of Shan 1 and the upper part of box 8, and the section 8 of box 8. The lithology of member 1 is lithic quartz sandstone. The natural gas reservoir space is dominated by lithic and complex dissolution pores. The combination types of porosity and roar are low porosity, low porosity and low porosity,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the upper part of box 8 is 9.66, the average permeability is 1.031 脳 10 ~ (-3) 渭 m ~ (2),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the lower part of box 8 is 10.02, the average permeability is 1.728 脳 10 ~ (-3) 渭 m ~ (2),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Shan 1 is 9.99 and the average permeability is 1.402 脳 10 ~ (-3) 渭 m ~ (2).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Shan 1 member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tion, and the coarse sandstone formed by sedimentation is gas bearing reservoir.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朝利;何顺利;门成全;张君峰;兰义飞;;苏里格气田开发选区技术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群双;;苏里格气田试气地面流程改进历程及应用[J];油气井测试;2010年01期

3 叶成林;;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参数优化及效果评价——以苏53区块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1期

4 刘全有;刘文汇;徐永昌;李剑;陈孟晋;;苏里格气田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5期

5 王荧光;;苏里格气田苏10井区地面建设优化方案[J];天然气工业;2009年04期

6 许浩;张君峰;汤达祯;李明;张文忠;林文姬;;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压形成的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1期

7 王少飞;安文宏;陈鹏;刘道天;梁鸿军;;苏里格气田致密气藏特征与开发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1期

8 陈娟;赵玉华;肖群英;王永刚;胡剑;汪伶俐;;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苏里格气田西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1期

9 郭晓龙;欧阳永林;张秀平;耿晶;许晶;;小波变化参数在苏里格气田的实际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10 王维斌;朱心万;高平;王君;张帆;;苏里格气田桃7区块盒8段、山1段储层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桢禄;魏克颖;叶小闯;肖峰;廖明敏;;苏里格气田气井产量核实方法研究——桃2、桃7区块为例[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镜淇;蒋昌星;马瑾;杨绎民;;苏里格气田管理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廖明敏;冯强汉;魏千盛;郝军慧;李桢禄;彭雪花;李宁;张强;;苏里格气田西区气水分布规律及生产制度优化[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周忠强;白自龙;吴付洋;吴红钦;蒋晶晶;;喷射引流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试验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杜支文;代东每;吕杨;李凯;陈超;徐军;朱李安;;苏里格气田东区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毕曼;贾金娥;杨映洲;郭瑞华;邓伟;李林涛;;苏里格气田地面系统腐蚀控制工艺[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郝军慧;叶小闯;肖峰;岳君;吕亚博;冯晨;李亮亮;;动态监测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严锐锋;陈文;任振江;白双莉;;苏里格气田电子自动巡井系统[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吴红钦;吴付洋;周忠强;王锦荣;杨波;方亮;贾金娥;郭瑞华;;苏里格气田集输系统运行评价[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文;蒋昌星;穆琨;李攀;谭祖清;马彬;;苏里格气田WiMAX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第广龙;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全面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记者 第广龙 特约记者 彭旭峰 胡玉珍;苏里格气田正式投入规模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彭旭峰;苏里格气田日产能突破千万立方米[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通讯员 李明邋赵卫军;为苏里格气田开发提供有力保障[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小雪 南洁;苏里格气田站场标准化建设“一箭四雕”[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杨方武 特约记者 尹欣欣;华油工建建功苏里格气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李瑞芳 南洁;苏里格气田累计外输商品气量突破300亿立方米[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8 胡玉珍 王哲;苏里格气田井下节流实验喜获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4年

9 记者 尚铁兵 马厉君;苏里格气田正式投产[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毛浓曦邋通讯员 袁伟 彭旭峰;苏里格气田的成本是如何降低的?[N];工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东博;苏里格气田复杂储层控制因素和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郭建林;苏里格气田相对高产富集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王继平;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气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谢庆宾;苏里格气田中区砂体展布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董桂玉;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主力含气层段有效储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邹新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河道砂体识别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焰东;负压采气技术在苏里格气田实施的可行性论证[D];西安石油大学;2009年

2 蒋昌星;苏里格气田地面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3 黄杰;苏里格气田生产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刘志鹏;苏里格气田间歇井及低产低压井生产制度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李攀;苏里格气田地面集输系统运行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靳锁宝;苏里格气田产能核实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7 胡南;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储层水力压裂缝长宽高的测井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8 吴红钦;苏里格气田骨架管网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茌卫东;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分段压裂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10 洪斌;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测井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2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22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