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二叠系长兴组碳酸盐岩深埋成岩过程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川东北 切入点:长兴组 出处:《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是川东北地区主力产层之一,储层岩性主要为结晶白云岩、残余生屑/砂屑白云岩、生物礁白云岩和亮晶生屑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生物体腔孔、残余粒间孔次之,溶洞和裂缝少量发育。长兴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滩等沉积相带,该相带发育大量原生孔隙,易遭受大气淡水溶蚀改造。原生孔隙的发育为白云岩化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提供空间,早期孔隙演变为晶间孔。白云岩抗压实能力较强,有利于高孔隙白云岩的保存。早三叠世快速深埋使长兴组迅速进入中深埋藏,深埋阶段,裂缝少量发育,部分被方解石充填,对储层贡献有限。晚三叠世油气充注隔绝了岩石与地层水的接触,抑制了孔隙内白云石的溶蚀和沉淀,储层先存孔隙得到较好的保存。快速深埋使孔隙迅速被埋藏封闭,深埋阶段水-岩反应处于近封闭的平衡状态,溶蚀-沉淀现象有限,深埋藏环境主要是储层孔隙保存和调整的场所,孔隙空间的位置可能重新分配。
[Abstract]: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is one of the main production layers in northeast Sichuan.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mainly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dolomite, residual bioclastic / sand debris dolomite, reef dolomite and bright grain lithogenic limestone. The reservoir space is mainly intergranular pore and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The best reservoir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latform edge reef, platform edge beach and other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hich has a large number of primary por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pore provides spac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olomite fluid and rock, and the early pore evolves into intergranular pore. The early Triassic rapid and deep burial made Changxing formation rapidly enter the middle and deep burial stage, the fractures developed a little, and some of them were filled with calcite. The late Triassic oil and gas injection isolated the contact between rock and formation water, restrained the 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dolomite in pores, and preserved the reservoir pre-existing pores well. The water-rock reaction in the deep buried stage is in a close equilibrium state, the 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phenomenon is limited, the deep burial environment is mainly the place where the reservoir pores are preserved and adjuste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pore space may be redistribu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11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11ZX05005-003-010HZ)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顺宝;魏敏;张克信;;晚二叠世长兴组灰岩在长兴地区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论评;1986年05期
2 姚伦淇;;苏、浙、皖边界地区长兴组底部砾岩的时代问题及其意义[J];上海地质;1989年04期
3 李文恒,邓光先;江西的长兴组[J];中国煤田地质;1990年02期
4 包德宪,曹海虹;江苏省沙洲地区长兴组之管见[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5 朱梅丽,张世家;重庆中梁山长兴组的腕足动物群[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2期
6 王志浩,朱相水;江西长兴组顶部与大冶组底部牙形刺的再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7 汪晴川;李瑞;蒲平文;王身健;;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年04期
8 沙绍礼 ,薛代福 ,冷崇林;滇西北的“长兴组”[J];地层学杂志;1983年02期
9 蔡正旗,刘其明,张廷山,冯万奎,冯青平;铜锣峡构造中南段长兴组储层特征及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勇;鲍志东;张贵生;余波;刘远洋;陈俊;;川北阆中—南部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光宇;陈明剑;;建南构造南高点建平7井长兴组储层评价[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孝祥 通讯员 杨云龙;挺进川东南 快速找接替[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兵;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巍;建南及周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震沉积学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3 周刚;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徐维胜;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林;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差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彭浩;高石梯—荷包场长兴组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刘鹏;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张琪业;川东地区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台缘礁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5 徐赣川;川东地区黑楼门构造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韦贤;四川东北部板东地区长兴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7 王伟;建南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8 胡修权;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彭志;开江—梁平海槽东南缘长兴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王丹;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1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3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