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煤田古交区块煤层气成藏地质单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太原西山煤田 切入点:煤层气成藏 出处:《中国煤炭》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分析太原西山煤田古交区块内影响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因素,本文从含煤岩系地层分析入手,讨论了煤储层顶底板岩性与厚度、煤层厚度、煤岩煤质、煤化程度、储层埋深、区域构造热事件以及地质构造与煤层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底板厚度与储层气含量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气含量与煤储层厚度呈正相关,与煤中灰分、挥发分和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含煤岩系煤储层至少经历了三次生烃高峰,煤层热演化是影响煤层气生成量的主控因素;区内主体向斜和正断层的断裂构造是控气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煤层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煤化作用与构造特征,同时受煤储层埋藏深度和煤层厚度影响,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e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formation in Gujiao block of Xishan coalfield in Taiyua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coal-bearing strata,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ckness of coal reservoir roof and bottom slate, coal seam thickness, coal rock coal quality, coal conversion degree, reservoir depth,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roof and floor and the gas content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gas cont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ickness of coal reservoir and with the ash content in coal. Volatile matter and water content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Coal bed coal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thre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aks,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coal seam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coal bed methane production. The fault structure of the main syncline and normal faul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ontrolling gas.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alification process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coal reservoir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 It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a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煤与煤系气地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煤层气成藏模式与储层评价(MQ2014-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敏;沈冰;谢晓东;;四川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3期
2 范章群;;煤层气解吸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层气;2008年04期
3 杜丽娟;;浅谈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1期
4 ;煤层气开发系列技术获重大技术创新[J];地质装备;2010年06期
5 杨靖毅;龙祖根;杨秀美;;中美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对比分析及展望[J];煤;2011年06期
6 杨永国;;基于煤层气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7 曾勇,屈永华,宋金宝;煤层裂隙系统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J];江苏地质;2000年02期
8 李艳红,张遂安,王辉;煤层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地质条件影响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0年02期
9 ;我国发现高压高渗煤层气[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4期
10 陈江峰,苏现波,高玉明,薛培刚;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景栾;孙晗森;;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房超;陈贵峰;孙铭伟;;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对比及开发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立群;焦养泉;李绍虎;潘思东;王小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丽霞;李震;;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效益[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5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辛子;郭全仕;;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综述[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东;冯三利;胡爱梅;李明宅;;煤层气开发与地球物理勘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秦勇;吴财芳;韦重韬;傅雪海;姜波;;基于动力学条件的煤层气富集高渗区优选理论与方法[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鲜保安;夏柏如;张义;鲍清英;王一兵;;高陡构造煤层气钻采工艺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煤层气甲烷~(12)C累计效应及机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14亿元巨资投入山西煤层气开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梅林;煤层气开发须防与市场脱节[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徐泓;宁夏煤层气勘查开发有了方向[N];中国矿业报;2008年
4 王肃宁;煤层气:气体能源家族新宠[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尹中山;四川局古叙大村煤层气试点火成功[N];中煤地质报;2010年
6 赵博;我国煤层气开发潜力需政策激活[N];中国矿业报;2012年
7 王梅;新疆煤层气引来“洋凤凰”[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萍 本报通迅员 龚奕丹;新疆:迎来煤层气开发“盛宴”[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张娜;煤层气开发难在哪[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沁水煤层气安全开发路漫漫[N];中国煤炭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世跃;煤层气与煤层耦合运动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崔永君;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剑;煤层气水平井测井环境影响校正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玉琦;古交矿区山西组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阳兴洋;声震法促进煤层气解吸扩散流动的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5 孙宏达;煤炭资源枯竭矿井煤层气(瓦斯)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9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39749.html